聚力保民生暖人心 ​一年来厦门扎实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

来源:厦门日报 | 作者: 蔡镇金 | 时间:2021-01-15

一年来,厦门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降低疫情对民生的冲击,扎实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

聚力保民生暖人心

2020年民生账本

学有所教 新增学位4.3万个,加力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老有所养 新增养老床位1642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100%

住有所居 三个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病有所医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070元

厦门日报讯(记者 蔡镇金再凛冽的疫情寒风,也阻挡不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盘点这一年民生账本:新增学位4.3万个,“学有所教”更有保障;新增养老床位1642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100%,“老有所养”条件更加完善;三个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住有所居”覆盖更多家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070元,“病有所医”再迈出坚实一步。此外,还有许多民生“大礼包”: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全省第一,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实现轨通,第二西通道主体贯通,一批农贸市场完成软硬件改造升级,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在被疫情裹挟的2020年,厦门市民有更加厚实、更加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城市治理逻辑主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年来,厦门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扎实办好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各领域惠民实事,民生质量显著提高。

城市抵抗力不断增强

医疗经受住疫情考验

这场疫情,让医疗卫生之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意义、之于一座城市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疫情的“压力测试”——自去年2月16日后再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境外输入“零扩散”,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充分肯定。

不但如此,近年来快速成长起来的厦门医疗卫生系统,在危急时刻被委以重任,先后派出3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厦门加快医疗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设置独立建制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核酸检测能力5天内可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城市抵抗力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一年,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速扩大,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项目建设超序时进度并完成设置报批,第一医院连续三年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榜。

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评价指标,厦门连续14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从天而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厦门坚持以人为本,久久为功打造健康之城的结果。

与学位需求增长赛跑

加力部署建设更多学校

教育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耽误。

疫情期间,厦门率先利用数字学校、手机等平台,多措并举开展线上教学辅导,确保学习教育不断线,让社会放心、家长满意。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有序完成8批次复学、30多场考试,秋季实现全面复学。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厦门教育质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去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位居全省第一,高考继续保持各科总分平均分、优秀学生数量“两个全省第一”。

但人民群众期盼有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去年,厦门加力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岛内优质资源向岛外延伸,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高中部正式招生,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实验小学翔安校区、同安一中滨海校区高中部按序时进度建设。

与很多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厦门除了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外,还面临学位紧缺问题。

这两年抓招商促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这将持续带动大量人口流入厦门。像中航锂电、天马6代等重量级项目,全面投产所需的员工数都达万人以上,这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强烈的学位需求。可以预见,学位紧缺的状态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存在。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市委市政府前年召开全市教育大会进行全面谋划部署,全力推动去年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6个、新增学位4.3万个,为近年来新增数最多的一年。

但这还不会是最多的一年。厦门正全力与快速增加的学位需求赛跑,部署今年建设更多的学校、增加更多的学位。前不久,一批新学校项目迫不及待纷纷上马:由国贸举办的厦门产业人才子弟学校(高林校区)、由华东师范大学与厦门恒兴集团联合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双语学校、禾祥东小学等密集开工。

改造修复城市“毛细血管”

污水治理实现正本清源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生活富足起来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求日益强烈。

一根根污水管,一头连接生活,一头连接生态。如果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及处理系统,必然产生污水直排入海入湖入河,从而破坏一方生态,进而影响生活质量。以前,即使在岛内,污水直排大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片秀美海域被“玷污”,大煞风景。

去年,厦门把系统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整治入海排放口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各区各相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协同推进污水处理系统溯源排查,改造修复一条条“毛细血管”,以期实现正本清源。

为推进一条条看似不起眼、实则关系民生大事的污水管道改造提升,市领导频繁实地检查督导整治进展,并现场“验收”整治成果。

去年底,污水处理交出成绩单:全市147个问题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岛内污水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全市海水优良水质面积比为90.5%,同比上升9.1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空气方面,厦门在国内长期属于“优等生”。但对生态品质向来十分挑剔的厦门人,从不满足现状,更多着眼问题、补齐短板,推动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去年1月-11月厦门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四,较前年同期上升一位。其中,去年11月排名全国第二——这是自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厦门单月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厦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问题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措施不少,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加倍关爱困难群体

温暖城市里每一个人

有这样一个共识:衡量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往往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大厦,更要看弱势群体有多大程度的尊严,生活能否得到基本保障。

厦门之所以城市治理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很大原因在于十分注重城市治理的温度,特别是十分重视对困难群体的关怀。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关照好困难群体。这一年,厦门尤其注重兜底保障,统一困难群众认定标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落实助残、扶弱、济困、优抚政策。

一组数据能够反映厦门是如何对待困难群体的:去年,全市7742名党员干部、3910个党支部与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建成运营“爱心屋”46个、爱心驿站803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全市累计捐赠帮扶资金5.42亿元,惠及所有困难群众。在凛冽的疫情寒风中,爱心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心系民生,大爱无疆。在这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厦门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在做好本市的民生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民生关怀落实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推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州实现全域脱贫摘帽,与帮扶地区共同奏响走向小康的胜利强音。

这一年,厦门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这是对这座大爱之城的最好嘉奖。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