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续千年 文史专家讲述厦门金榜山的文墨传奇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崔晓旭 | 时间:2019-04-24

场老”隐居山间 文脉传续千年

文史专家彭一万讲述金榜山的文墨传奇

陈黯的雕像和他隐居的石室

朱熹《金榜山记》石刻

金榜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

金榜山下,书声琅琅,墨香阵阵。

东南网4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常海军/图)厦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英雄人物留下的典故,都与金榜山有关,这里是厦门的文化发祥地。

可千百年的金榜山历史,你又知道多少?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寻访金榜山,给大家还原1000多年前的“金榜故事”。

1金榜山麓云集历代文人墨客

琅琅书声、悠扬琴声……从金榜山下传来。

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金榜书院,上个月揭牌启用,由思明区委、区政府倾力打造,与金榜公园融为一体,由原公园内三座老建筑改造而成,古色古香。

据悉,金榜书院由书院主体、金榜学堂、思明记忆馆和书院前广场四部分组成,兼具思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思明区社区书院指导中心与思明区“示范样板书院”三大功能作用。走进书院,一间间功能各异的空间以别致的命名分布在书院里。

金榜公园以金榜山得名,自然景观优美,林木葱郁,奇石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历史人文底蕴丰厚,唐、宋、明、清古迹荟萃。远自唐朝,就有许多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留下了众多历史典故。

“金榜山是厦门的文化发祥地,每逢周末,厦门人便涌入这座地处中心地带的金榜公园。”彭老介绍,金榜山吸引了张翥、朱熹、陈献章、丁一中、刘存德等名士前来寻访,缅怀凭吊,题诗作记。

比如,唐代文士陈黯在此读书垂钓,终老金榜山下,他隐居读书的山洞辟为石室,其上建“迎仙楼”,他垂钓之处称为钓矶,“金榜钓矶”从清乾隆以来就是厦门名景;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游览金榜山,留下巨幅石刻《金榜山记》,宋幼帝掬泉甘饮赐号“圣泉”;明代文人、书法家陈献章题写的“海滨邹鲁”,赞誉厦门是个文明的地方;清朝抗英名将陈化成的陵墓也坐落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摩崖石刻“海滨邹鲁”是谁写的?

金榜公园有“海滨邹鲁”“石簇迷雾”“翠谷浮香”“古道春荫”四个景点。其中“海滨邹鲁”最负盛名,主体景点是一块十六丈高的巨石,挺立天际、庄严威武,形如“玉笏”,故名“金榜玉笏”。

500多年后的今天,“海滨邹鲁”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留存至今,镌刻在金榜山陈黯隐居的石室附近。

这四个字是谁写的?是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1427-1509年,广东省新会县人)写的。彭老说,陈献章擅长书画,很有声望,他写下“海滨邹鲁”四个大字赞美当时厦门的文明气象,“他曾在诗作中这样描绘:‘元气塞天地,万石常周流。闽浙今洛阳,吾邦亦鲁邹。’意思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福建、浙江这些沿海省份,已有中原地区像洛阳那样的文明气象,就是自己的家乡广东,也具有与邹鲁一样的文化礼仪”。

那为什么他会写下“海滨邹鲁”?原来这是他现场考察并受朱熹影响的结果。彭老说,南宋朱熹(1130-1200年)任同安县主簿时,曾到金榜山一游,他深知唐代金榜山石洞的“洞主”陈黯的经历和作为,便把陈黯的著作《裨政书》加以校订,编成5卷,并写了序言,还作了《金榜山》诗及《金榜山记》文,诗、文均镌刻在金榜山巨石上。

3唐末“科场老手”为何到此隐居?

大家都知道,朱熹宗孔嗣孟,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却对陈黯的著作《裨政书》加以校订。能让这个伟人表彰的陈黯,究竟何许人?

陈黯(约805-877年),厦门人,唐末知名文士,也是唐代徙居厦门岛“南陈北薛”中陈氏家族名人之一。他从小聪明异常,10岁能诗文,13岁那年得了天花病,成了麻脸。

他拜见清源县令,县令戏弄他脸有痘癍:“君藻才花貌,应作诗自诩。”他即随声应道:“玳瑁应难比,斑犀岂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装花。”“陈黯的意思是说,龟类动物那漂亮的斑点比不上我痘瘢好看,犀牛那美丽的花斑也无法与我相比,上天惟恐我长得不够端正美丽,就用花朵妆饰我的脸部。”彭老解释道。

诙谐幽默、机敏应变、才气横溢,陈黯从此闻名乡里。但不知何故,他18次赴试,均名落孙山。

晚年,陈黯倦于功名,筑室金榜山上,隐居海滨,一边读书垂钓,吟诗作赋,一边教附近孩子们读书识字。他屡试不第,故自号“场老”(科场老手)。人们也为他惋惜,此山亦通称“场老山”。“陈黯隐居的石室就位于金榜山北面山腰的‘玉笏’石下方,洞口朝北,天然岩石倚叠而成。1995年,厦门市政府拨款修葺,置陈黯石雕坐像,并在洞口巨石上镌刻‘钓隐’2字,该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彭老说。

4“南陈”开发厦门的“文化高地”

说到陈黯,又引出厦门古代一个典故——最早开发厦门的“南陈北薛”。陈姓如今在闽南及台湾地区仍是大姓,薛姓在厦门也人数不少。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中唐时期(740-781年),这两大家族从中原入闽定居厦门,但两姓入厦第一人是谁,却颇有争议。

彭老说,“南陈”指陈邕,唐神龙初(705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傅,生四子一女。其子陈夷则夜梦禾田一禾出二穗(此为厦门原名“嘉禾”之由来),便于唐建中二年(781年)与儿子陈俦,举家340余口,从漳州迁入嘉禾屿(今厦门岛)。陈家住宅西北有薛岭,岭北有太子侍读薛令之住宅,于是民间便有“南陈北薛”之称。陈夷则后裔陈黯,已经是十世祖,他在金榜山留下好学的风尚,潜移默化,促使鹭岛文化兴盛。

而“北薛”开基第一人则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北薛”指薛令之(683-约756年),唐神龙二年(706年)以诗赋登进士第,这是福建第一人。唐开元年间,薛令之累功升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后因写诗得罪唐玄宗李隆基,便称病辞官,举家迁到鹭岛洪济山以北居住,即后来的薛岭。薛令之逝世后,下葬鹭岛禾山下张社,如今墓尚存。

另一说是,不久,薛令之迁回祖籍地长溪(即福安市),薛岭住宅由其子孙居住;鹭岛薛令之墓只是衣冠冢。2004-2005年间,厦门发掘陈元通夫妇墓,又有新发现。

但不管两姓始祖为何人,“南陈北薛”开发厦门是不争之事实。以诗为证:

清光绪诗人王步蟾在《鹭门杂咏》之一曰:南陈北薛久流传,禾屿人文此最先。一样山川钟秀气,后贤岂必避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