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从肉眼观云到科技捕风 为您揭秘65年来厦门气象观测变化

来源:厦门网 | 作者:彭怡郡 | 时间:2017-09-17

 

上世纪70年代天气预报会商

从前

观云识雨看天气

1952年8月23日,厦门鼓浪屿升旗山上竖起了第一个百叶箱,开启了新中国厦门气象事业的新篇章。

1957年,厦门市气象局原局长陈如能被分配到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气象局前身)工作。当时人才紧缺,很多气象人员通过一两年培训就上岗工作,气象理论知识基础浅薄;气象设备也不先进,没有气象卫星和雷达,做好天气预报困难重重。

当时,气象观测以手动操作为主。陈如能介绍,当时的气象台机构设置分为地面观测、探空观测、报务、填图、预报等各小组。地面观测组负责每日定时在气象观测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天上云量云状、高云低云全靠目测。百叶箱里摆着温度计、湿度计,观测员时时记录;下雨了,雨量桶里刻度瓶收集的雨水,就代表着一定时段的降水量。观测完成后,观测员要把观测内容编成气象报,发到华东气象中心,统一汇总到北京,再向全国台站下发。

探空观测组每天定时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分析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等信息。报务组时刻戴着耳机,接收各地发来的气象观测报文。填图组将接收的气象观测报文转化为数字和图形符号,填在天气图上。预报员在地面天气图上绘制等温线、等压线,在高空图上绘制等高线、等温线,通过分析天气形势的变化,来预测各地天气。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