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玫瑰”闾丘露薇来鹭岛参加两岸图交会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杨思萍 张燕娟等 | 时间:2011-10-30

东南网-海峡导报10月30日讯(记者 杨思萍 张燕娟 崔晓旭 通讯员 刘阳子/文 吴晓平/图)

昨天,闾丘露薇到厦门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并签售她的新书《利比亚战地日记》,引来大批读者争相目睹“战地玫瑰”的风采。

而在签售之前,闾丘露薇也专程前往“期待已久”的鼓浪屿,还在其微博上贴出多张鼓浪屿的照片,足见其兴奋之意。此外,围绕战争、人权、民主,甚至同性恋,闾丘露薇都与读者分享了其心得。而针对读者最为关注的利比亚采访经历,闾丘露薇也娓娓道来———

“战地玫瑰”续写“哭泣的骆驼”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因其专业和敬业的精神,获得“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她一直活跃在新闻最前线。今年2月利比亚爆发大规模反政府冲突至今,利比亚局势一直牵动着世人目光。而时隔八年后,闾丘露薇再次深入动乱前线,“战地玫瑰”续写“哭泣的骆驼”。从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到首都的黎波里,在利比亚采访的36天中,她发回大量详实报道,长达十几万字的日记,最终完成 《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而这也是她此次在厦门推介的重点。

《利比亚战地日记》呈现的不仅有对利比亚局势的宏观分析,更有对危机中民众生活的深入洞察,关于他们的心声、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望。这为读者适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一个有别于新闻报道、更加直观和立体的角度,借此可以多元了解和看待这个事件本身。

“普通大众才是战争受害者”

早在十年前,阿富汗战争打响后,闾丘露薇立刻深入前线,成了第一个进入阿富汗的战地女记者。在阿富汗,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发回了许多富有震撼力的新闻报道,这使她迅速成为一朵耀眼的“战地玫瑰”。随后,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国际上似乎只要有大的战乱爆发,就可以看到闾丘露薇的影子。

然而作为一位女性,闾丘露薇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异国硝烟战火中的奔波,使她体味了不一样的人生。对于女记者深入战争一线进行采访,闾丘露薇有自己的理解和适应方式。

“如果媒体足够成熟,不会按照性别来决定工作机会,而是按照能力。作为战地记者,首先要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要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来。冷静,才能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抉择。同时还要明白一点,事实并不代表真相,在混乱的信息来源下,善于发现漏洞和谎言也很重要。”

目睹了那么多战争,闾丘露薇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贵。她认为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战争,普通大众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努力让自己成为有趣的女人!”

闾丘露薇微博百万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有新闻理想、勇敢正义的女性。而毫不夸张地说,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成为闾丘露薇那样的人”——— 坚强似铁,温婉如水。

而闾丘露薇自己说,她其实也时髦过、波希米亚过。她是高中立体几何没考及格的文艺分子,复旦大学哲学系活泼喜人的女学生,咖啡店年轻的女招待,热爱音乐的电台主持人。年少时,她爱读三毛,也渴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和三毛一样,闾丘露薇也在撒哈拉游走,三毛写下了沙漠中与大胡子荷西两人旷世的爱情;而闾丘露薇则记录下一个沙漠边国家的变迁、暴乱和伤痛。同是女性,她们一样执着、特立独行,遵循自己的内心,不拘泥于世俗的目光和生活。

采访中,闾丘露薇说:“人的生活是由多方面组成的,丰厚的程度在于生活的多样性。所有和工作有关的东西,只是我们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其他人文的东西,则是让生命变得丰厚起来的基础。而这些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在为生存而努力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心灵的宁静和休养。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努力鼓足勇气来面对,并且重新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女人。”

 对话

闾丘露薇:卡扎菲悲剧的根源

在图交会讲座的间歇时间,闾丘露薇也在腾讯微访谈中与读者进行了互动。此外,今天上午9点半到12点,闾丘露薇也会在厦门市图书馆举行现场签售活动,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也去会会她!

问:卡扎菲真的有那么残暴吗?看起来他是个杀人机器!而他却把利比亚带进了现代化,这似乎矛盾了?

答:国王时期的利比亚,在地区也是非常富足的,为何不这样想,他原本可以让这个国家更好?

问:您认为卡扎菲的悲剧是源于自己的暴力统治还是西方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

答:悲剧在于不给自己的国民一个表达的出口,让自己的国民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问:卡扎菲死了,利比亚的局势将会出现怎样的趋势?

答:今年的4月还在班加西时我就知道,再艰难利比亚也回不到过去的那种状态了,人们一旦享受了自由,他们是无法忍受过去的那种非自由的状态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一直觉得,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关键要看利比亚人的决心和耐心有多大,卡扎菲可以坚持多久,他的支持者愿意支持他多久。从那个时候开始,卡扎菲已经不是影响利比亚未来的主要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