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体书店的N种活法
2025-02-20 09:07:07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探索“书店+”的更多可能 在坚守情怀之余,也有书店跳脱出转型常见的“+餐饮”“+文创”模式,探索出书店加闽南戏曲、露营、烧烤等脑洞更大的经营新创意,积极盘活厦门的实体书店市场。 在通往大海的中山路段,人流如织,步行街两旁矗立着雪白的骑楼,厦门市最大的一家新华书店就在这骑楼中的一家门面里。 早先,孩子们在新华书店买教辅、买课外阅读必读的文学名著;现在,这里变成了闽南文化的体验地、外地游客来厦门打卡的新地标。 走进新华书店二楼,一眼见到闽南经典的红砖古厝装潢,一并细听帘幕内传来演出的声响。咿咿呀呀的打闹声、锣鼓齐鸣的背景音,原来这里正在上演《猪八戒背媳妇》的一出皮影戏。 表演者吴雪华告诉记者,闽南戏曲茶苑也属于新华书店的经营范畴。自2018年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新华书店与民间艺人携手合作,在书店里打造出了一个阅读、品茗、听曲、看戏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市民游客落座消费后,即可饮茶、赏皮影戏、听南音。 “平日里,我们会在周二和周五晚上、周末的下午和晚上进行演出。像春节这样的年节时期,演出会增加,几乎每半小时就会上演。”吴雪华说,来茶苑落座消费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比例大约是1∶1,除了看戏喝茶,小朋友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制作皮影,一般是《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剧中的角色。 “我们杭州也有越剧,但一般都要到剧场里看。这还是我第一次边喝闽南工夫茶边看你们的南音,形式很特别。”周女士一家六口从杭州来厦门旅游,从网上看到旅游攻略后,下了鼓浪屿就领父母孩子来到闽南戏曲茶苑,“这里离鼓浪屿近,走累了刚好坐着歇脚,也可以多了解一下闽南文化。” 除了新华书店这样打造“书店+戏曲”的模式,坐落于环岛路上的“不在书店”尝试将艺术、露营、骑行、航海、冲浪、亲子等多种创新文旅元素一一融合,营造覆盖24小时的度假场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多元化的尝试,为顾客提供更多元、更深刻的体验。”书店店长王女士告诉记者。 从厦门走出去的全国机场书店连锁品牌“几何之厦”则瞄准“机场”这一场景,专注于家庭出行、商务出差这类目标顾客人群。“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类型的书,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几何之厦”书店店员刘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到了寒暑假,店门头的书架上便会放上封面鲜艳的儿童绘本;如果在平日里,商务出行人士较多的时节,店门头摆放的则是经济类、成功类的书籍。“在厦门高崎机场,我们会放福建特色摆件‘风狮爷’,在成都双流、重庆江北机场,放的就是熊猫玩偶、川剧变脸等纪念品。”刘女士说。 记者手记 构建价值共识 除了上文提到的实体书店外,厦门还有大学生常逛的二手交易书店“小渔岛书屋”、坐落在沙坡尾的晓风书屋等诸多有代表性的实体书店。从“风狮爷”摆件,到闽南传统戏曲的演绎;从麦浪书店通过主理人与读者一来一往,长期营造出“家”空间的紧密文化社群,到“不在书店”用阳光、沙滩、海浪营造出与自然相拥的阅读环境……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如何共存”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培育在地文化、联结读者情感,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和体验感。 文化空间需要商业反哺,但过度的商业化又会“杀死灵魂”,让文学变得不再纯粹。 或许正如一名业内人士所言:“我们真正缺失的,是让读者愿意为阅读时光付费的价值共识。”当书店变成集阅读、展览、社交于一体的文化共享空间,全民阅读正在以更轻盈的姿态渗入城市的肌理。实体书店,在一片纸质阅读的唱衰声中,融入了更加多元化、多维度、不设限的经营创意,以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坚韧地生长下去。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