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雨水节气 厦门岛外农户抢抓农时备春耕
2025-02-19 09:05:52 来源: 厦门晚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人勤春来早 雨水送肥忙 今天是雨水节气,岛外农户抢抓农时备春耕 农户抢抓农时积极翻耕。 记者 陈嘉新 摄 农妇正忙着播种槟榔芋。 陈嘉新 摄 农户忙着铲除菜秆子。 戴舒静 摄 厦门晚报讯(记者 颜梅丽 戴舒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在这一节气中,厦门的雨量有所增加,相比冷空气,暖湿气流登场的时间也更多,气温和湿度将同步增加。 对于农事活动来说,雨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岛外农户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打田、播种、收菜等农事活动,为接下来的春耕生产做足准备。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村,农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农民们或收菜或翻耕或播种。在一处农田里,农民们正在播种槟榔芋,他们两两配合,一个负责用锄头挖坑,一个负责将芋种埋在坑内,农户们默契配合,没过多久,一垄芋头就种好了。 褒美村的芋头种植历史悠久,有着“进士芋”的美称,去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户介绍,褒美村的芋头一般是在雨水节气前后种植,因为再往后雨水更多、气温更高,就不利于芋头生长。春季播种下去的芋种,一般到农历十一月份才收成。 在芋头田旁边,一台旋耕机轰鸣作响,来回穿梭,将土地翻耕得松软平整。“这些农田打好后,我们准备种植百香果,总共有60亩(1亩≈666.67平方米)。”果农蒋伟宁介绍,打田是常见的土壤处理方法之一,通过打田,可以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除了打田、播种,一些农户也正有序地抢收蔬菜,为接下来的早稻播种腾地。同安区五显镇菜农叶先生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抢收包菜、白菜、芥菜,等蔬菜全部收完之后,再将菜根、薄膜、杂草等清理干净,对农田进行翻耕,为接下来的早稻播种备好地。 人勤春来早。今天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位于翔安区后山岩的海峡两岸种业博览会基地,这里的工人们分工有序,正着手下一季的生产。 在一处花椰菜地,五名包着头巾的农妇持锄头忙着铲除菜秆子。经过这几天的忙碌,她们已整出了20多亩土地,等犁田机过来,将菜秆子打碎做肥还田。 44岁的蔡志新是基地负责灌溉水管的工人,这几天来,他驾驶着三轮农用车穿梭在各块刚被犁过的土地上,检查喷管是否损坏。 蔡志新告诉记者,上一季基地主要种植包菜、花椰菜等,上一季一过,他们便迅速准备下一季的水稻种植。由于当地相对缺水,需要依靠喷灌,所以近期他必须将所有水管都检修一遍。 雨水节气仍需注意“三防一养” 厦门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木柯提醒,雨水节气仍需注意“三防一养”——防寒、防湿、防风、养脾胃。 饮食 省酸增甘 健脾除湿 《千金要方》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陈木柯建议,可多食红枣、山药等甘味食材健运脾胃,搭配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之品。“此时宜用薏苡仁红豆粥等药膳,既避免生冷伤阳,又能温和祛湿。”需注意,酸味虽入肝经,但过量食用乌梅、山楂等容易伤脾。 起居 早睡早起 适当运动 参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的养生原则,陈木柯建议大家早睡早起。早晨起来,可以身穿宽松的衣服,打一套八段锦。他说:“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式,有助阳气升发,强身健体。” 陈木柯建议,市民朋友还可以尝试太极拳、经络拍打等柔和运动,这类运动同样有助于调理身体,运动强度以身体微热、不觉疲乏为度。陈木柯提醒说:“汗出当风易招湿邪,建议携带干毛巾及时擦汗,运动后饮用陈皮生姜茶温阳化湿。” 着装 春捂秋冻 遵循“三暖原则” 雨水节气前后,气温逐渐回升,但千万别急着把冬衣收入衣柜,小心“倒春寒”,要及时防范外界的邪气(如风寒)。穿衣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此时地气始通,当重点养护腰骶、膝踝等下部阳气。 陈木柯建议大家遵循背暖、腹暖、足暖的“三暖原则”,内着棉质吸汗衣,中层羊毛衫保暖,外搭防风外套的“洋葱式穿法”可有效防寒。 相关新闻 降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本周厦门市冷空气余威尚在,大风和降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昨日虽有阳光助力,但北风强劲,气温有所下滑。最高气温普遍在19℃至23℃之间。入夜后寒意不减,最低气温仅在13℃至15℃之间,厦门站最低温仅14.1℃左右。 今起至20日,厦门市继续以多云到阴天为主,冷空气同步渗透,最高气温滑落到17℃至19℃之间,其中19日清晨市区最低气温或将降至10℃,高海拔山区局部有霜或霜冻。21日,第二股冷空气接过“接力棒”,大风降温再度抵达,21日-24日,厦门市最高温仅在15℃至18℃之间,最低温更是可能跌至个位数。 步入雨水节气,厦门的降水也日渐充沛起来。截至2月17日,厦门市2月降水量达到38.9毫米,相比往年同期显著增多。与之相比,今年1月的降水量仅为0.4毫米,一度达到气象干旱。春节期间和2月11日的两轮降水,将今年的降水量重新拉回了平均线。 接下来的一周,厦门市主要由冷空气主导,降水相对偏少,还需等待冷空气影响减弱暖湿气流重归,降水才有望重新登场。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2月18日至20日)。“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句话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有节气谚语说:“春雨贵如油。雨水节,雨水代替雪。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吴伟栋说,按照传统,雨水节气到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给母亲送一段红绸、炖一罐肉。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