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昨开幕
2024-12-26 08:37:06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解读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发展向新而生 百姓生活向美而行 集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昨开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集美实践” 厦门日报讯(记者 应洁)昨日上午,集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开幕。会上,新鲜出炉的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经济实力“向强迈进”,产业结构“向新而生”,城市形象、人民生活“向美而行”——2024年,集美以不断向前奔跑的姿态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留下深刻印记。 2024年,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一代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在集美的产业版图上崭露头角,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2024年,更多企业、产业链从集美“扬帆启程”“抱团出海”,化妆品、新能源与电力系统、家居建材等优势行业在集美组建了出海联盟,奔赴东南亚、金砖国家等“广阔天地”开辟新市场。 2024年,生活在集美的居民普遍感觉到,“家门口”好看、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福建首家大悦城开业2个多月客流即超千万人次,十里长堤的落日美景频频破圈,成群结队的鸬鹚、白额燕鸥不仅是城市上空的美丽风景,更为杏林湾生态治理“上大分”。 今天的集美,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自信、活力、开放的新形象,努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观者赞”的魅力之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集美实践”。 面向未来,集美底气十足、信心满满、整装待发。新的一年,集美将锚定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跨岛发展标志区、动能转换主战场”之发展定位,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发展模式转型,进一步塑造新征程上集美现代化建设的新优势。 回眸2024:重点聚焦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 改革 10月底,厦门市首例交地即“六证同发”项目在集美诞生:厦门佳智科技产业园项目业主代表在集美区政务大厅签署土地交接书后,同步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等“六证”,相比以往同类项目缩短办证时长约140天。这不仅刷新了项目落地的速度,更显示出集美区创新改革、提速增效的决心。 以改革赋能发展,集美正在加速奔跑,主动承接全市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130项。作为全省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集美率先推出的台胞台企“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改革获全市推广,全国首家台商创业主题展示馆“台商之家”建成投用,全市首家“两岸托育合作服务基地”落地运营。 集美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全新设立区人力资源发展中心,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着力提升各类人才引、育、留、用水平。区金融事务中心、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心、区国际合作中心等各自聚焦重点、整合资源、高效运转,全方位服务产业和项目。 依托文教区资源,集美打通政产学研全链条,组建21个“创新发展共同体”,新建校企研究生工作站15个,落地全市首个企业“海外院士工作站”,新增642名企业科研人员入校担任“产业导师”。 探索政府基金投资新模式,集美设立了专注于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的“耐心资本”高质量发展基金;成立旨在扶持本地优质企业的产业促进基金,将政府对企业的奖补资金放大并转换为更长期的股权投资;积极布局招商并购基金,招引、培育扎根集美的总部型企业,引进全国产高性能GPU芯片研发企业芯瞳半导体在集美落地。 集美积极融入厦门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打造,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开拓金砖国家、东南亚等潜力市场,建立覆盖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出海服务体系,向辖区企业推介出海资源超40项、引入海外商务服务机构11家,组建多个行业出海联盟,打造服务企业“登陆”与“出海”的“桥头堡”。 关键词 创新 1至11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占全市近四成;1至10月,国内专利授权量6067件,位列全市第一;“双百计划”人才入选数量连续十年位列全市第一…… 一组组数据,亮出了今年来集美的“创新成绩单”。 在传统产业持续内卷的竞争态势下,集美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谋划、积极抢滩新蓝海,加快产业体系升级。通过“链主+基金”,集美加快推动“五创五美”集聚和发展;前瞻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新一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未来产业;支持美食、美妆产业蓬勃发展,成立区美食联盟和区化妆品协会,带动餐饮营业额、化妆品销售额大幅增长。 作为基金发展“优等生”,集美区政府引导基金继续领跑全省各区(县),规模超800亿元。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新落户84家股权投资类企业,新增基金496亿元,增量占全市近五成,聚集区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2506亿元。 一流的营商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投生态,成为集美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今年来,追觅储能总部、中科原动力、海尼美妆总部、中文在线研学、深蓝航天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新旧动能转换。 关键词 民生 上个月底,集美区“爱邻护幼”放心托育惠民服务正式启动,首批共有集美国投嘉幼托育中心、博雅启萌姚明托育中心等9家托育机构免费开放周末托育服务,为婴幼儿家长“减负”。 育儿是家事,也是民生大事。一年来,集美聚焦“补短提质”持续改善民生。围绕托幼、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群众期盼,集美努力下功夫、办实事。今年来建成交付4个安商房项目,新增2504套安置房源。在全市率先制定公办幼儿园托班建设方案,48家幼儿园托班提供托位2160个,新增普惠托位1645个。太保家园社区高端养老项目正式运营,杏林街道(宁宝)和杏滨街道(三秀)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成。 医疗方面,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交付,杏林街道、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完工,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即将试运营,全区六家基层医疗单位开设心理门诊。 教育领域,柔性引进37名高层次教育人才,新增2名正高级教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市第一所区属高新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集美高新实验学校顺利开学。 2024年,集美努力“向美而行”,城乡风貌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集美制订区级《嘉庚建筑导则》,让厚重历史和现代活力同放异彩。高标准治理9个城中村,实施91个治理项目,清理腾挪10.7万平方米公共空间。环杏林湾整治成效显著,九天湖试验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深青溪获评市“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双料冠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生态引领乡村振兴,集美推出引客下乡6条精品路线,推出“小集美”、文源山等一批优质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40余万人次。 双岭村、田头村分别获评省级“金牌旅游村”、高级版“绿盈乡村”。 数读2024 全区实有人口净增5.9万,总量达121.2万;商事主体新增3.2万户,同比增长18.1%,增幅全市第一 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7%,全市第一 1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20.5%、14.6%,均为全市第一 1至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41家 1至10月国内专利授权量6067件,全市第一;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数全市第一,“双百计划”人才入选数取得“十连冠” 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行业增产面达67.7%,同比提高34.4个百分点 1至11月,软件信息业和互联网服务业完成营收298.9亿元,同比增长41.9%;软件园三期累计注册企业超1.7万家,较2023年底净增3528家,注册资本金达1061.9亿元 1至11月,全区接待游客2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2%,实现旅游收入163.3亿元,同比增长18.6% 1至11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4%,排名全市第一 正本清源项目累计改造管道692公里,改造面积47.4平方公里 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交易项目落地,交易碳减排量2450吨 新增停车泊位3350个,提升改造公交站点29个,开通和优化公交线路24条 新增或改造提升园林绿地70.9公顷、绿道10.1公里,建设美丽乡村小公园6个、口袋公园4个 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新增建设学位900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首次超过60% 展望2025:全力推动五个“现代化” 全力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 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新的一年,集美区将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加大力度构建富有集美特色的“5+5+X”新产业格局。 增强科技创新产业驱动力。开工建设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新型能源与系统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软三北站片区、空天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启动智能网联商用车试点和低空经济试点基地建设。搭建区级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制造和服务平台,扶持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构建产业互联网孵化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纺织、家居建材等领域的示范项目。 增强校企融合创新耦合力。深化“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快推动企业与高校在高端人才双聘、学科专业专班共建、课程与实习体系协同、毕业生就业、产业人才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深化“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激活集美校友产业园功能。 增强美好生活产业带动力。培育一批健康美食品牌和国潮美妆品牌,组建平台公司运营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推动北大青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智慧健康产业园。更高水平建设中央活力区,推动星巢视界(IOI)数字艺术产业园区、喜来登大酒店开业,加快万豪酒店等项目策划和建设。 增强企业服务体系辐射力。继续做大做强杏林湾基金聚集区,落地一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早期基金。打造全域开放的城市级应用场景,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匹配业务场景。推动金融机构和跨境支付服务机构合作,推动数字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模型创新,助力企业融资。 全力推动城乡建设现代化 描绘魅力集美新画卷 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推进、一体化管理,集美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抓手,推动城市品质蝶变跃升。 奋力推进项目攻坚。探索引入城市建设基金支持重点片区开发,推动嘉庚科艺城、华西健康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尚满科技、松元电子、航天思尔特等一批在建项目竣工投产。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谋划“杏林湾-十里长堤-龙舟池”连通工程。推动仙灵旗隧道(厦门段)、新324国道等24条道路建设,加快灌口西路、集美大道提升改造。一体推进剩余10个试点城中村治理工作。推广“以修代租”盘活城中村古厝老宅,加快后溪村“统筹运营、成片开发”模式落地。 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空气污染专项治理,完成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建设后溪工业组团水污染预警溯源系统和坂头-石兜水库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网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工建设三社阳光公寓、东部新城村集体地块,加快凤林美集体发展中心、乐安里综合发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升级“五乡情缘”旅游线路,因地制宜培育周末微度假、家庭研学、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 全力推动城市内涵现代化 塑造人文集美新气质 新的一年,人文集美将持续做好城市营销,让嘉庚文化、两岸融合、国际枢纽成为集美的闪亮标识、鲜明特色,不断强化对人才和投资的吸引力。 多维度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推动诚毅发展基金实质化运作,让嘉庚学子、嘉庚产业、嘉庚资本良性循环、生生不息。用好《嘉庚建筑导则》。推动嘉庚主题大型舞台剧《海的一半》在集美开展常态化驻场演出。 多领域升温升级两岸融合。发挥好卓越创新中心、台商增信子基金、台企上市联盟等平台作用,开设对台金融服务便利化窗口。办好海峡两岸龙舟赛、海峡两岸青春影展等活动。建设两岸流行文化中心,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研学、体育研学、音乐研学项目。 多路径扩面扩容国际合作。更好建设金砖合作服务中心,充实提升企业“出海”“登陆”服务体系。筹建阿拉伯创新中心、东盟合作网络,探索开办金砖人才服务中心。组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目的地的出海联盟。 全力推动社会治理服务现代化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集美将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筑牢安全防线。组建专业化安全治理服务队伍,构建“队伍排查检查+镇(街)综合执法+片区联合执法”的安全监管模式。建设应急救援培训实训基地,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防范化解风险。强化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债务风险安全可控,坚决遏制新增隐债。持续落实防范化解涉房地产、涉众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提升治理效能。深化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支持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延时、错时服务。 全力推动人的现代化 滋养城市幸福新高度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集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新的一年,集美将致力打造“梦有可追”的机遇之城、“心有所安”的温暖之城、“身有宜居”的惬意之城。 让更多人才来到集美。加快建设海外人才联络点。深化与行业头部机构合作,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特聘岗位、战略新兴产业腰部人才以及台湾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推动辖区高校毕业生留集率继续提升。建设厦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让更多安居梦想得以实现。积极探索建设政策性商品房、产业长租房、大学生周转房。建成交付三社安置房、火车(新)站2号地块。稳妥推动剩余未建安置房转房票工作。引导地产商开发建设高品质住宅。 让更优教育成就广大学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个,新增学位6690个。加快集美科艺实验学校开工和厦门五中集美校区建设进度。 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市民。加快杏林医院及血站分中心建设,推动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适应性改造和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等项目建设。搭建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让生活幸福在家门口升级。投用侨英街道(东安)、杏滨街道(康锦)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太保源申康复医院,全面推动老年人助餐工作。加快“托幼一体化”和国企托育服务机构建设。 让更多“集美美好”处处绽放。谋划打造一批面向市民的“美好品牌”“美好平台”,让人们把时间分给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也分给阅读、分给艺术、分给运动、分给家人朋友、分给山花湖海、分给美好生活。将集美人文塔打造成阅读塔。高水平打造两岸流行音乐聚集区,让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在集美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持续改善市民运动休闲场地和设施,开工建设第二工人文化宫,规划设计体育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排球、三人篮球和职业拳击产业基地。实施品牌孵化和主理人培育计划,在杏林湾营运中心、环杏林湾步道、溪林动线休闲区等地打造一批美好生活标志区。串联集美塔(幸福厅)、杏林书院(幸福院)、园博苑(幸福岛),打造富有特色的“身心修复”线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