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议案建议办理让“民意”变“满意”
2024-12-18 09:00:58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坚持全过程督办 惠民生保善治更加有力 这一年来,“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具体承办处室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的办理机制,确保代表议案建议层层有人抓、件件有落实。各承办部门主动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调,由被动答复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将高质量建议办理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有的邀请代表参加考察座谈,听取意见建议;有的通过建议办理反思存在的不足,改进工作方法;有的借势解决工作中常年存在的难点堵点,推动工作实绩;有的顺势出台促发展惠民生政策举措,以办促建提高民主和科学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落实落细,在市、区两级同步成立代表议案建议工作专班,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智慧人大信息系统代表建议平台,实现代表建议“提、交、办、督”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强化归口分类及示范带动抓实督办环节,以“重点督”带动“全面办”,以“抓重点”示范“出亮点”,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提质增效,推动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代表关切的实际问题。适时开展督办“回头看”,检查每件议案建议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确保代表从“被满意”到“真满意”转变。 286件建议办理成效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代表建议,厦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16条措施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新授牌建设126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培育5家新型研发机构和2个创新联合体。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创历年之最。 结合“加力厦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代表建议,厦门持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跃升和质量提升工作。今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83家。 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结合“将厦门港打造成全球领先国际智能化大港”等代表建议,启动厦门港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丝路海运”首条通往海合会国家的多式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行,厦门港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均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四位。出台新一轮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扶持政策,1—10月累计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10.7万标箱,同比增长27%。 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 结合“打造国家级厦金旅游度假区”等代表建议,多措并举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园林植物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翔安区古宅村等三个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大力培育“演艺+”、时尚潮玩等新业态,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49场,观演人数74.2万,票房收入6.7亿元,外地观众占比超80%,拉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出已成厦门旅游新风尚。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9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游客旅游总花费1314.7亿元,同比增长220.5%。 结合“多元并举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厦门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宣传“诗意厦门 会展名城”城市品牌。1—10月共举办展览143场,实现经济效益约235亿元,同比增长13.7%。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结合“有序推动城中村改造”等建议,不断深化拓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实践”。印发《厦门市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导则》等标准指引,深入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2024年第二批46个试点村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生成项目总数539个。 结合“加快推进岛外农村供水改造”等建议,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除24个边远山区村庄使用人饮工程外,其余具备市政供水条件的村庄全部接通市政自来水。 结合“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城市”等建议,推进实施普惠托育服务。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99家,提供托位19147个,其中普惠性托位7778个。稳步推进母婴设施建设,今年新建成母婴设施617个,其中多性别母婴室5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2件议案办理成效 议案1:加快推进“数字厦门”建设 从“看见”到“预见” 城市越来越智慧 今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将黄素玉、陈鹏峰、沈燕斌等代表领衔提出的3个议案整合为“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厦门’建设的议案”,从筑牢数字发展基础、提升数字治理水平、赋能数字经济发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4个方面提出12条建议,交由市政府办理。 经过10余个月的办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成效明显:“数字厦门”发展基础夯实稳固,政府治理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成效显现,数字便民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据要素资源价值不断挖掘。 今年来,厦门数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4122.4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利税总额增长18.1%,实现逆势上扬。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快速发展,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年产值约300亿元,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已有10家企业和1家高校发布大模型产品,52个深度合成服务算法通过国家备案(占全省73%)。 数字便民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厦门交通码”实现地铁、公交、BRT一码多乘。“教育入学一件事”利用省、市平台14项数据资源,精简了8个部门的9种证明,实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报名及随迁子女积分认定、人才子女就学等5个事项“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网通办”。先诊疗、后付费的“信用就医”,已对接全市六区62家公立医疗机构,超80.6万人开通使用,节约就医时长约655.2万分钟。 针对代表提出的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共享平台存在“僵尸”接口等问题,承办单位今年来清理“僵尸”接口超400个,新增共享服务接口339个。针对代表提出的建立从“看见”到“预见”的城市运行监测体系建议,承办单位推进平台建设,按照“1个综合态势+6个专题态势(经济、安全、管理、交通、环境、文旅)”进行全景式、图表化展示,实时把脉城市生命体征,分析研判城市运行情况,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鉴于“数字厦门”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市人大财经委建议,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社会服务普惠化,驱动“数字厦门”向“数智厦门”提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