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交响组歌《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在厦奏响
2024-11-27 09:13:02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刘学佳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在厦门奏响(主办方供图) 东南网11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在初冬的厦门,海风轻拂,鼓浪屿的旋律如诗般流淌,一场交响音乐的盛宴正在铺展开来。11月26日晚,由著名指挥家于海执棒的大型原创交响组歌《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在厦门市音乐学校琴岛音乐厅奏响。 这是大型原创交响组歌《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的第三场演出,依旧座无虚席,反响热烈。组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群众性以及浓厚的厦门特色和两岸情深,成为文艺界关注的焦点。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厦门特区的发展成就,更以深情的音乐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情感。 “一个新的时代,应该要有代表厦门的新作品。”于海如是说。从《鼓浪屿之歌》的经典旋律到《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的恢宏组歌,这一跨度见证了厦门文化的持续创新,也承载着人民对音乐艺术的热忱追求。 这部交响组歌从创意萌发到正式上演,经历了数年的酝酿。作为组歌创作团队的艺术总监,于海与词作者杨曦冬在多次交流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共同勾勒出了作品的蓝图。于海认为,这部组歌的新颖性在于它不仅从厦门特区的发展入手,还放眼全中国,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艺作品应有的生命力与深度。 “文艺要为更多的群众服务,为人民服务。”于海表示,这部组歌不仅要在高雅的音乐厅里奏响,也要走进街边、公园等开放型场所,让音乐融入大众生活。从厦门出发,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在形式上,《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打破了传统交响音乐的“高冷”印象,以多样化的演唱风格为特色。作品融合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使得旋律既有艺术的高度,又贴近普通听众的审美喜好。正如杨曦冬所言:“希望组歌更接地气,贴近生活。”无论是舞台上的专业歌唱家,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在这个作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厦门与两岸的情怀: 在交响中凝聚人心与文化 厦门,一座因海而生、因文化而盛的城市,在《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中成为灵感的起点。这部组歌既展现了厦门的地域特色,又传递了深厚的两岸情感。 作品由序曲《厦门》、组歌《万象》和尾声交响合唱《生生不息的中国》三个篇章共12首歌曲组成,其中,序曲《厦门》以悠扬的旋律,勾勒出了厦门特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成为经济特区时的敢为人先,到自贸片区建设中的探索创新,“平凡人”的动人故事构成了一幅幅“不平凡”的厦门画卷。而作品《爱之树》中,创作者以海峡两岸为背景,以“中华民族是一棵大树”的比喻,勾勒出两岸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涵。这种情感通过音乐的力量,穿越历史与时光,直击听众心灵深处。 于海特别提到,在这首作品中,爱是一棵深藏时光力量的树,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根基与不屈精神。从深深中华根,到泱泱中华魂,这部组歌以音乐的形式讲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组歌背后凝聚了一群充满热情与奉献精神的艺术家。歌唱演员张方在韩国攻读声乐博士学位,却因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多次往返于中韩之间,甚至自费完成录音。厦门市音乐学校的管弦乐老师们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依然坚持参加排练;鼓浪屿合唱团的成员白天上班,夜晚用音乐诠释着他们的梦想。这种共同的努力成就了《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也让音乐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正如杨曦冬所言:“组歌汇聚了厦门乃至福建的众多歌唱菁英。这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段充满情怀的创作历程。”从灵感迸发的“无中生有”,到今日的恢宏呈现,组歌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创作者与演出者的热血与执着。 《万象——生生不息的中国》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份时代的礼物,承载的不仅是特区发展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未来,我们希望从厦门出发,走向全国,在更多地方奏响,激荡起更多听众心中的共鸣。”杨曦冬如是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