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最大面积的鸟类栖息地 预计明年底投用
2024-11-26 09:04:15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如何引鸟来住? 增加植被多样性 提供丰富食物来源 那么,作为一个人工吹填的“鸟岛”,如何吸引鸟儿来住? “鸟是驱食性动物。”厦门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陈浩认为,植被多样性在引鸟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鸟类能否在区域中找到合适的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为鸟类提供多样化的食物资源,如种子、果实、花蜜等。此外,植被种类丰富,也能够吸引更多种类的昆虫和其他小型生物,这些生物也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鸟类还需要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和遮蔽物,如高大的乔木、密集的灌木丛、低矮的草丛等,这些栖息环境有助于鸟类躲避天敌、调节体温、繁殖后代等。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鸟岛”的规划中,这一问题已被充分考虑到。吴舟波告诉导报记者,鸟类的摄食、巢居、产卵等行为都与食物密不可分。未来,在这个栖息地,不同水深的空间,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且大不相同,既有利于加强岸线水生植物群落自循环、自维持的功能,也为鸟类增加食物来源,让鸟儿来了这里,愿意住下来。 例如,在常水位线高程以上选择种植木麻黄、构树等植物,为鸬鹚类、鹭类等提供夜栖场所;常水位附近选择耐水湿又要有一定的耐旱性及耐盐碱的植物,如海滨木槿、苦郎树、单叶蔓荆、水黄皮等,既能固堤护岸,还能起到拦截泥沙流失、吸收分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等作用;种植挺水植物木榄、海桑等形成群落,作为近岸鱼类的栖息地、产卵场所。 规划中提到,考虑到杏林湾水体目前为半咸水,对水生植物存活和生长提出一定要求,在水生植物恢复过程中,首先进行生境营造,具体包含土壤底质改良、透明度提升,再进行水生态系统构建。根据生境条件,依据植物生长特性,选择相对耐盐的植物品种,提升物种存活率,确保水生植物得到有效恢复。 记者观察 在鸟类保护上厦门下足了功夫 采访过程中,导报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温馨小插曲。在建中的杏林湾“鸟岛”,已经引来了鸟类“先头部队”来考察。今年夏天,施工方惊喜地发现,一群白额燕鸥在杏林湾工程的临时围堰上筑巢、产卵。 “8月份正是白额燕鸥的繁殖期,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它们来了,大概有200多只。为了让小鸟们安心产卵、遛娃,我们暂停了施工,全面开启‘保护模式’,直到这群白额燕鸥全部离开才恢复开工。”施工方还发现,不仅仅是白额燕鸥,随着吹填面积的增加,前来筑巢的鸟类也有所增加。 而在上个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框架下的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厦门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名单,再添国际生态新名片。 生物多样性的背后,是厦门持续深化拓展“厦门实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这其中,对于鸟类的保护,厦门下足了功夫。 筼筜湖生态岛等区域已划定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累计发现15目37科88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是难得一见的市中心湿地公园和动植物保护区。在寸土寸金的五缘湾,划出了一处3公顷的“袖珍”自然保护区,留给栗喉蜂虎安家繁衍。 为了积极倡导文明观鸟、爱鸟护鸟,厦门还在燕鸥频现的环岛东路一带堤岸设立了临时保护区,组建专门巡护队伍。据悉,每年5月15日至8月15日的保护时段,市民游客可在保护区外的候鸟观测点,远距离观赏燕鸥的灵动身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