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 上百种数以万计候鸟正赶来厦门
2024-11-26 09:04:15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最小“鸭子”再抵厦门 距离园博苑不远的集美敬贤公园,今年再度迎来了中国体形最小的雁鸭类——棉凫。 棉凫的体重接近4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它头圆、脚短,远远看上去像一团棉球,还有“棉花小鸭”等昵称。 作为一种候鸟,棉凫通常夏季在长江以北一带繁殖,冬天会到东南亚一带过冬,武汉、南京这些地方都有繁殖点,但很少出现在厦门。去年在敬贤公园被记录到的,是一只“迷路”的雌性成年棉凫,有白色眉纹及黑色贯眼纹,背褐色,无颈环,下颈有黑褐色斑纹,长相十分讨喜。 据了解,棉凫一般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嫩芽、嫩叶、根等为食,也吃水生昆虫、蠕虫、小鱼等。它们通常在白天觅食,常常出现在水面和岸边浅水处。集美敬贤公园池塘中,种植着不少睡莲,为棉凫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 最美小鸟和袖珍保护区 在寸土寸金的五缘湾,有一处3公顷的“袖珍”自然保护区,隐匿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这是留给“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安家繁衍的。这个保护区的诞生,正是五缘湾生态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 该保护区设置于2011年。虽然地处繁华市区,但保护区内却格外静谧,一处十几米高的岩壁上,布满了鸡蛋大小的洞穴。“栗喉蜂虎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等为主要食物,每年4月从东南亚飞来厦门繁衍生息,直到10月才离开。”彭志伟介绍,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鸟类之一,2021年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栗喉蜂虎拥有热带鸟类艳丽的羽毛特征,在阳光的照射下,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数据显示,自该保护区成立以来,栗喉蜂虎数量稳中有升,2023年,栗喉蜂虎骑马山保护区内亲鸟(雏鸟的“父母”)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在五缘湾湿地公园栗喉蜂虎觅食区,在迁徙前聚集于此的栗喉蜂虎达到3000只以上。 厦门观察到鸟类达450种 其中七成是“流动人口” 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部,辖区内有多处入海口,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路线的交汇点,候鸟迁徙重要的中途驿站。 早在1861—1866年间,英国博物学家、外交官罗伯特·斯温侯就曾在厦门记录232种鸟类(包括4种笼养鸟)。 观鸟近30年,彭志伟发现,在厦门,人与鸟类的距离在不断拉近,观察到的鸟类也从2002年的240多种增加到2023年的448种。而最新的数量达到了450种。最新被观察到的450号,是紫背椋鸟,一种较为罕见的旅鸟。 对此,彭志伟认为,这都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见证,同时也得益于观鸟的“眼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2002年时,全厦门只有十几个人在观鸟;而现在,经常观鸟、拍鸟的人群已经有几千人,而且设备越来越高级,能够观测到的鸟自然也增加了。”“物种的研究、生态的保护,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坚持和努力。作为民间组织,我们积极开展鸟类观测、保护和科普宣传活动,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带动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起爱鸟护鸟,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彭志伟说。 冬候鸟占多数 厦门的鸟,大约70%是候鸟,即“流动人口”;30%是留鸟,即“常住人口”。这是厦门市观鸟协会给出的数据。 在这些候鸟中,又以冬候鸟居多。作为候鸟迁徙重要的中途驿站,冬天的厦门日照、雨量、温度都很适宜,且食物充沛,不少北方的鸟儿便会成群结队来厦门“度假”,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彭志伟说,夏候鸟如栗喉蜂虎,对于厦门而言很像是“华侨”。它们在厦门出生,到了冬天飞去了更南方的东南亚等地,待到来年夏天再回来故乡厦门。 彭志伟说,鸟类习性会变化,候鸟与留鸟,其实也是会互相转换身份的。“例如,2015年左右,我们在筼筜湖发现了4只外来的灰斑鸠,它们在这里筑巢、繁育,后来就住了下来,成了留鸟。现在,已经有上百只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