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下周开启
2024-11-01 08:38:30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亮点2 响应全球框架 发展可持续蓝色经济 活动期间,30余场平行会议将聚焦“创新与海洋行动数字化”“蓝色融投资”“海洋科学、政策与实践”“地方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等议题板块,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助力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经验和最佳实践分享”研讨会将聚焦提升海洋保护区管理效能,促进优秀管理实践的交流,并致力于探寻在东亚海区域实现“3030目标”(即至2030年,确保至少30%的海洋与沿海等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与管理)的有效路径。会议将发布《海洋保护地管理巡护手册》《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海域适用性研究报告》《海洋保护地系列研究——美国夏威夷州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监测计划》及《斑海豹保护倡议》等。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下的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论坛,旨在探讨东亚地区国家层面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现状,聚焦海洋保护,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来自韩国、中国、公海联盟的代表将分享各国在该框架下的实施目标及成就等,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东亚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围绕制定基于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政策的考虑因素展开讨论,探索政府间的合作方案。 此外,由韩国环境研究所主办的黄海生物圈保护合作(黄海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合作)论坛,将邀请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演讲,探讨黄海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国家的保护政策和措施等。 亮点3 紧跟国际前沿 推动数字化海洋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现代海洋管理的重要依托。本次大会将围绕“数字化海洋管理”方向,深入探索如何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提升海洋资源的监测、管理和保护水平,通过国际经验和前沿技术的精彩分享,鼓励各国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海洋管理向更高效率、更智能化、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共同举办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研讨会将围绕我国于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率先启动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研讨会大科学计划展开。作为我国在深海科学与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国际科学合作倡议,该计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主导,由李家彪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该计划获批以来,汇聚了来自全球六大洲、39个国家、64个顶尖科研机构的顶尖专家,共同致力于深海科学探索与环境治理的前沿研究。 在当前海洋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可持续海洋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大数据驱动政策模型下的海洋空间规划研讨会”正是为了探讨和分享这一领域的先进方法和实践。研讨会将集中展示如何利用大数据、数字平台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模拟技术,来优化海洋空间的管理和规划,并将邀请多名杰出专家,分享在智能海洋空间管理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重点涵盖从海洋活动预测建模到基于情景的空间分析等多个方面。 全球河口监测计划是一项全球网络项目,其主要使命在于全面监测全球主要城市化河口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作为联合国 “海洋十年”计划的重要一环,该计划由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已赢得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超过80位研究员的坚定支持,并已成功纳入来自六大洲46个国家的116个重要河口进行监测,展现了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与合作基础。本次的全球河口监测计划能力建设研讨会和污染评估与管理培训由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汇聚了约40位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并设计潜在的合作项目及具体的行动计划,探索并实施针对河口与海洋污染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期实现2030年拥有更清洁海洋的目标。 亮点4 聚焦区域合作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致力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讨会”将邀请来自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国家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为推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4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年会再次在厦举办,7个国家约100名代表将共同回顾PNLG在海洋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携手展望未来的合作新机遇。其中PNLG将与PEMSEA学习中心网络(PNLC)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开启双方在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合作的新篇章。同时,江苏盐城市和山东东营市环海海洋保护与开发研究院作为新成员加入PNLG,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2024PNLG-PNLC联合研讨会将深入探讨“海岸带综合管理框架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地方实践”,邀请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家的专家代表,分享他们在海滩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气候适应能力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红树林保护工作以及气候变化适应信息平台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和策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