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内厝镇黄厝黄氏宗祠完成修缮
2024-10-17 08:24:22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修瓦换椽补砖 老宗祠焕新颜 翔安内厝镇黄厝黄氏宗祠完成修缮 厦门日报讯(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蔡秋妮 蔡峥敏)位于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805号的黄氏宗祠,是厦门市第三批涉台文物古迹。近期,这里完成了修缮。 作为一处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和故事?修缮过程又采用了什么办法?今天,记者带您一起了解。 对宗祠进行第三次修缮 按照目前已知的记录,这是内厝镇黄氏宗祠经历的第三次修缮。 宗祠始建于1472年,在记录中写道当时“合族兴建黄氏宗祠”;到清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进行了一次重修;后来随着年代久远,文字记录中显示宗祠已经“风雨侵蚀、堂壁倾斜、瓦木朽坏”,于是黄氏子孙商定了翻修方案,1987年8月再修,堂壁翻改条石结构。 此次修缮之前,宗祠的屋面瓦件和望砖已经出现酥碱泛白的情况,椽子腐朽;墙身抹灰出现酥碱空鼓、油漆开裂剥落;另外由于焚烧祭祀用的金纸,墙体白灰抹面已经被熏黑。针对这些问题,此次修缮工程包含了屋顶揭瓦维修工程、地面工程、木构架维修工程、油饰工程、墙面清洗工程、虫蛀防治等,旨在保证文物本体的完整性、结构的安全性,以及外立面的原真性。 具体的操作是:更换酥碱残损的地面红砖,修补白灰抹面,保护承重墙体;屋面瓦件全部揭瓦重铺,清理杂草,修复缺失的屋面瓦件;清洗燕子粪便,防止其对油漆和木结构造成进一步破坏;更换腐朽的椽子;补齐缺失、酥碱、断裂的压顶砖。 对于宗祠内酥碱开裂泛黑的正、垂各脊,此次修缮使用了闽南红砖和砺壳灰修补。 建造工艺反映时代背景 无论是从建筑本身,还是从宗祠的人文作用来看,黄氏宗祠的价值都无可替代。 宗祠建筑内的梁架木雕与屋脊剪粘等装饰都是闽南传统做法,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门厅屋脊脊身上龙形脊兽的做法,在闽南建筑中颇为罕见。 屋顶的瓦片也颇有讲究——榉头则在屋顶两侧采用3排筒瓦,中间以板瓦为主;后落则在两侧铺设7排筒瓦,中间采用19排片瓦。据了解,按古籍《闽部疏》中的说法,闽南因风大能卷走屋瓦,朝廷特例允准闽南局部采用筒瓦。黄氏宗祠的建造工艺反映了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审视,黄氏后裔现分布在黄厝、墩后、林下、后田、大嶝、台湾,以及印尼和马来西亚各处,人口近万人,回到大陆的宗裔常会到宗祠祭拜。从这个角度看,黄氏宗祠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和宗族文化,也承载着维系亲情的作用。 小贴士 黄氏宗祠位于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805号,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宗祠平面呈矩形,为前后两落,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总面宽11.7米,总进深21.19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占地面积543.94平方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