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在厦收官
2024-08-15 09:30:08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细节着手 形成绿色低碳“厦门样板” 在厦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就藏在这座花园之城的每一个角落里。 在湖里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坐落着一座“环保小房子”——智能环保垃圾屋,两侧共有16个投放口。前日的采访中,当科技日报新闻部评论理论室主任杨雪,拿着刚喝完的矿泉水瓶走到可回收垃圾箱投放口前时,感应器立即接收到信号。箱门自动打开,投入瓶子,箱门自动缓缓闭合。 “投放口的自动感应功能,可以让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实现无接触投放,更加洁净卫生。同时,智能环保垃圾屋上方的摄像头,还可以查看督导员的工作状态及居民的投放情况。”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陈惠萍介绍,此外,垃圾屋还具备溢满报警功能,并配置红外消毒、灭蝇除蚊装置和除臭设备,及时清运垃圾、有效抑制垃圾发酵和臭味散发。 “这是我第一次来厦门,这里的‘精细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连一个小小的垃圾箱,都有这么多文章可做。”采访结束时,杨雪告诉记者,她认为厦门之所以在生态文明答卷上,频频出亮点、拿高分,正是因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日常里。 “碳汇交易还能实现‘指尖购’?”同样,农民日报要闻编辑部记者霍子晨,也从这一小小细节中,感受到厦门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探索创新。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伴随着碳排放,比如,开私家车3公里产生0.72千克二氧化碳;买衣服3件产生18.3千克二氧化碳……大家如何抵消衣、食、住、行中的‘碳足迹’呢?”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业务总监徐莎介绍道,如今,碳汇交易实现了“指尖购”,厦门开启全国首创的“农业碳汇+数字人民币+乡村振兴”新机制。企业和个人都可通过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买碳汇的方式,抵偿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可以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完成交易,并获取独一无二的数字证书。数据统计,目前,厦门全市 21村农业碳汇交易增加集体收入226万元,累计运用数字人民币购买碳汇达21442宗。 同时,全方位绿色低碳标准的构建,也是细之又细。早在2021年,厦门就率先全国发布《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等4项低碳验收技术规范,开展《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等3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引导创建单位实施减污降碳技术改进,实现降本增效。 近年来,一项项“含绿量”荣誉,见证着厦门在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方面的努力——2020年,东坪山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2021年,片区在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基础上,又持续减碳超过100吨,入选2021年度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2年,象屿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并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鼓浪屿完成全市首个近零碳景区创建,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让生态瑰宝焕发绿色活力…… “几天的采访行程下来,让我们感受到厦门是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种种‘细节决定成败’的做法,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价值、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妇女报社记者韩嫣然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