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奋进集美 > 集美报 > 正文

两岸青年用创意“唤醒”古村文化记忆

2024-07-01 13:15:00  作者: 郭妮妮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22年,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霞城文化节。(王坚峰 供图)

6月18日,正值农历五月十三,一年一度城隍爷的“神诞日”,每年这个时候,后溪霞城城隍庙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乡亲和游客前来共襄盛举。

百年古村落 牵起两岸情

城内社古称霞城,是一座界城,也是一座临海的防城,清康熙元年(1662),由同安总兵施琅督造。在后溪村土生土长的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的王坚峰介绍说,霞城古城池呈椭圆形,原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00米,设有4座城门,各城门附近还按照闽南风俗建了庙宇,南面靠海一侧的是“临海门”,右侧建有城隍庙。“当时临海门外的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出海远渡的人,会到城隍庙来祭拜,祈求平安。”

如今,四座城门仅存北门一段长30米、宽7米、高4.5米的遗址,门额石匾上镌刻着“拱辰门”。散落在村中的城隍庙、公德牌坊、五落大厝等众多古建筑保留完好或原址重建。特别是庇佑一方水土的霞城城隍庙,历经360多年的风雨,依然气势恢宏、香火鼎盛。南城门尚存的“临海门”石匾保存于庙中。

霞城城隍庙不仅是霞城文化的象征,更是海峡两岸同胞亲情互通与情感交流的纽带。道光元年(1821),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庙城隍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所以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方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纷纷从霞海分炉,兴建城隍庙。20世纪90年代初,台胞宗亲凭借“霞城”“临海门”的线索,几经辗转找到城内的“祖庙”,文脉相连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

“得知祖庙已拆,台胞宗亲很快筹集了500多万元人民币,在城内原址上重建了霞城城隍庙。”王坚峰说,2019年村里成立了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进行传承和保护,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和农历十一月廿二(祈安日),霞城举办盛大庙会活动,闽台两地城隍庙派出队伍前来,组成绕境巡游队伍,神将阵头在队伍前开道,五祖拳、宋江阵、歌仔戏、腰鼓队民俗表演轮番上阵,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2022年,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乡村中溯源 在共建中共融

连接着城隍庙与拱辰门的老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厝古宅。据考证,这条老街曾经是非常繁华的贸易场所,两侧有客店、药铺、酒坊,商人往来川流不息,或住店休息,或把酒言欢。如今,城内老街恢复了往日热闹的景象,每到周末,一拨一拨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研学,细细品味这个闽台文化浓厚的特色古村落。

晨曦微露,霞城在晨雾中苏醒,城内村口镌刻着"海峡两岸"的石碑,见证了无数次跨越海峡的相聚,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人走进城内。来自台湾的吴炳璋因为被城内的风土人情吸引,选择留下来从事乡村振兴事业。“我在乡村长大,这里很像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和村里人聊天,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吴炳璋和团队在城内打造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用新媒体方式挖掘城内的“村风、村史、村食、村歌”,还创作了《城内之歌》,吸引两岸青年关注乡村文旅文创。

始于文化,落脚于产业。古厝老宅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成了复古的供销社、婚俗体验馆、香文化研学馆,以及私厨菜馆、奶茶店等。台青王圣棻在距离城隍庙不远的一座闽南老屋里开了西餐店,他在古村寻觅到自己最喜爱的氛围,村里的街坊邻居很友善、热情。此外,空间改造、文旅研学、青年手创、网络直播等业态被引入到古村中,以“城隍爷”“月老”为IP设计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两岸青年深耕乡村,用青春创意为古老乡村注入活力。

“城内有阵风,风吹过之后,把‘这村’文化带动起来。”吴炳璋说,很多青年人来了城内之后,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想要留下来开创一番事业。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希望为青年提供政策解读和资源支持。目前,城内已吸引了近20个两岸青年项目入驻。

城内的昨日,承载了许多人心中的乡村记忆。而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深藏于历史中的古厝寺庙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清晨有犬吠,饭香飘千里……”由台湾青年创作的《城内之歌》从古村唱响,传向四方。(记者 郭妮妮  来源:集美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