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厦门答卷”
2024-06-28 09:06:45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高能级创新载体: 基础研究地基越打越牢 创新成果令人振奋,创新实践波澜壮阔。 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加速推进,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策划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厦门加速布局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实现新突破,筑牢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核”。 1000多年前,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在厦门诞生,他主持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科技遗产。 千年之后,科技与创新的生命力在延续。2023年,被亲切称为“苏颂工程”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肇始于2021年的厦门科学城作为“苏颂工程”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厦门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聚地、未来产业培育地。 从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大楼里向窗外望去,众多临海建筑鳞次栉比,方圆3公里内,新兴产业、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种创新资源汇聚……厦门科学城已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产业育成孵化服务体系,累计引进培育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去年签约落户厦门科学城,帮助这里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电子元器件产品设计早期的可靠性综合评估。“我们看中了厦门在电子、LED、高端装备等领域完备的产业链,选择落户此地。”研究院执行院长阮进喜表示。 进驻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的哈时代农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产品于去年6月完成研发,同年9月就实现了量产。哈时代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杨稳勇说:“在同一栋大楼里串个门,很可能就谈成一门生意!” 最先发力的Ⅰ号孵化器,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牵引带动北大、清华等20多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300多项。Ⅱ号孵化器已汇聚10多家企业,正在成为厦门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的聚集地。 在两家省级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与翔安创新实验室里,一些前沿领域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 平均每生产一公斤氢气仅耗电3.75度,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领域孵化的企业——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攻克了新电堆结构、纳米复合隔膜等制氢关键部件,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2026年技术目标。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光刻工艺决定着芯片的性能。同样孵化自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厦门永庚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各项关键技术指标比肩甚至优于国际最先进产品的高端光刻介质材料,一条年产85000加仑的高端光刻介质材料生产线即将投产。 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HPV疫苗、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等体系化原创产品,均出自翔安创新实验室。 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以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为主要力量的研发团队深耕原始创新、底层技术攻关,成长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内产学研合作的突出代表。 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共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日益通畅,不断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