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厦门实践” 书写新征程绿色答卷
2024-06-13 09:07:01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守护绿美生态 全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最大化保障生态空间总体格局稳定 4月中旬,随着天气渐渐转热,每年夏天都会来到厦门繁殖的“最美候鸟”——栗喉蜂虎又回来了。这些小精灵们正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安家筑巢,很快就在保护区的岩壁上挖洞产蛋,繁殖、哺育幼鸟。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段道清说,去年保护区内共吸引了200多只栗喉蜂虎前来安家,约有500只小栗喉蜂虎在此出生,预计今年前来保护区繁育的栗喉蜂虎数量也与往年差不多。 而将视线移到海上,摄影爱好者吴智庆不久前刚在厦门海域近距离“蹲”到了中华白海豚,它们成群结伴嬉戏,时不时跃出水面,甚至还多次做出连续空翻动作,溅起朵朵浪花,身影灵活可爱。据统计,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数量已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60只增加到如今的80多只。 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晓。从初始污染治理到生境修复,再到多要素的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厦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既满足了民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也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湿则湿,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既是“厦门实践”的鲜活经验,也是厦门资源规划部门下一步全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多措并举守护绿美生态。一方面,市资源规划局将着眼全域统筹,严格落实土地、森林、海洋、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管控要求,加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另一方面,将深化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进一步掌握全市自然资源家底,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为了最大化保障生态空间总体格局稳定、生态功能不降低,厦门还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措施。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市资源规划局也将持续发力,以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保护区“天地空”立体化监测监督和执法能力,严格保护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开展濒危植物保护,不断提升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能力。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坚持逐绿而行 深化生态修复治理,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实施“青山”计划,持续推进裸露山体“青山挂白”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率达100%。 实施“碧廊”计划,大力推进生态绿廊系统建设,有机连接形成“十大山海通廊”,实现山、海、城相融相通。 实施“绿水”计划,开展流域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厦门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连续四年(2019-2023年)实现“四个100%达标”。 实施“蓝湾”计划,开展海域生态修复,全市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营造沙滩240万平方米,为市民增加了更多亲海空间…… 多年来,厦门始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系统治理的理念、科学保护的举措,令厦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勃。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山体、陆地、河流、海洋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市资源规划局将以系统性观念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且不断深化生态修复治理体制机制,坚持逐绿而行。 未来十年,根据《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厦门将把生态修复重点放在矿山林地、环湾岸线、河湖水系、生态通廊四个方面,并提出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土壤生态修复、廊道生态修复等六项生态修复规划,具体计划实施36个项目、储备项目20个,以系统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立足绿色发展、绿色转型,市资源规划局还在探索完善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多元治理体系,因地制宜选择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两种手段,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丰富价值转化路径,点绿成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 让绿色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让生态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基调。市资源规划局表示,将把下一步各项目标任务清单化、项目化,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为厦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努力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绿色根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