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龙舌兰“番阿芦荟”
2024-05-28 16:46:49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我的故乡在厦门马銮湾畔附近的村庄,故乡龙舌兰的身影时常萦绕我心中。龙舌兰闽南语称为“番阿芦荟”、“篮投”,因它是“舶来品”,就带有“番”字。龙舌兰原产于美洲和非洲,是跟随归国华侨进入厦门。龙舌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不分明,叶片坚挺,叶为基生呈肉质莲座状,先端具有暗褐色硬尖刺,叶缘疏生刺状小齿,一片片叶好似一把利剑直指苍穹。 孩提时,故乡的房前屋后,乡间小道乃至人迹罕至的小山丘都可以见到龙舌兰的影子。村民利用龙舌兰叶片长满刺,可以“吓退”牛羊犬禽,就种植龙舌兰圈筑起篱笆,内可种植蔬菜瓜果,龙舌兰起到护栏的作用;龙舌兰的老叶片干枯了,村民用镰刀割下当柴火烧,物尽其用。后来有一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引来了一个龙舌兰加工厂,加工晾干后的龙舌兰丝成为制作纤维绳的原材料。随后故乡的龙舌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原来荒芜的小山岗、杂地也种起一排排的龙舌兰,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龙舌兰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用它来制作红缨枪的“红缨”。当时盛行的“开门办学”潮也波及小学,学生既要学工学农也要学军。学校开展的学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高年级的学生人人要拥有一把红缨枪,红缨枪成为学军活动的“标配”。早上出操要扛上红缨枪,进行队列训练,有英姿飒爽风范,操完后要按座位号将红缨枪整齐排列在教室后面,成为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间,同学三五成群,对班级同学的红缨枪品头论足,讨论最多的是红缨枪的“红缨”。被点赞的同学神采飞扬,被差评的同学满脸委屈不服,思索如何改造升级,好让同学刮目相看。 因我是刚从外地转回家乡就读,没有红缨枪,当同学出操扛着红缨枪的时候,我只能呆呆站在旁边观看,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心中颇感郁闷,何日才能拥有自己的红缨枪。第二天早上,我的同桌从家里拿来备用的红缨枪头(系用木板雕刻)及芦苇作为枪杆,告诉我只缺“红缨”了,它是用龙舌兰叶片去掉肉质的纤维丝染上红色颜料制作而成的。 红缨的制作颇有讲究。先要选择成熟的龙舌兰叶片,用锋利的镰刀割下,再用小刀将叶缘两边的疏刺及叶片顶端的硬刺去掉;然后把龙舌兰叶片放在平缓的石头上,找来砖头,捣烂叶片上的肉质,脱落叶肉,挤掉叶汁,将剩下的纤维丝捆好,放到池塘里用石块压住,等浸泡三天后取出,晾干,染上“红花米”(闽南语红色的染粉),根据需要的尺寸裁剪装上红缨枪,一把心仪的红缨枪“大功告成”。我的心里乐滋滋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如今,红缨枪早已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龙舌兰也早已淡出村民的视线。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故乡的龙舌兰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故乡的龙舌兰虽然没有白杨的伟岸身躯,垂柳的婀娜多姿,牡丹的傲视群芳,凤凰花的火红炽热,蜡梅的独秀清高,但龙舌兰哪种不择土壤贫瘠,挺拔向上,生命力强,坚韧不拔的品质,至今铭记我心。 (来源:集美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