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城事 > 正文

探秘珍稀植物厦门“方舟”

2024-05-27 09:14:25  作者: 赵张昀 徐景明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60多年间引种栽培保育植物超9000种 拥有全国首个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 建立全国首个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

探秘珍稀植物厦门“方舟”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多措并举,不断丰富厦门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园丰富的植物吸引游人前来。(记者 张江毅 摄)

游客在热带雨林区游玩。(记者 张江毅 摄)

扩繁菊花芦荟  

过去  20多年前,整个厦门菊花芦荟只有一株“独苗”养在温室里。  

现在  菊花芦荟已成为公园地被、花园造景等优良可选植物。

保育笔筒树  

过去  1982年厦大后山发现的笔筒树,引发植物学界的轰动。  

现在  已研究培育出10000株笔筒树幼苗,并将繁殖方法申报国家专利。

厦门日报讯(记者 赵张昀 徐景明 实习生 颜哲浩)眼前的这个3米多长的生态缸,让观赏者陷入“知识盲区”:一段树根横卧其中,十几种只有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的植物,如苔藓、积水凤梨、兰科植物、蕨类、天南星科植物等点缀其中。游客邱先生在缸边站了十几分钟,用手机软件不停扫描识别,“看了半天,只认识苔藓,其他的都叫不出名字。这次真的是长见识。”他笑着说。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正在举办的“宸游微境·俯仰物华”生态微景观展,充分展现着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点。

其实,将视角放大,这座占地面积4.93平方公里的植物园,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缸——60多年间,这座植物园已引种栽培保育植物超过9000种,积极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优势,不断丰富植物物种基因库、提升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使厦门具备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生态链。

一座大观园

从野草荒芜到花草繁茂 超9000种植物落户于此

此次“宸游微境·俯仰物华”生态微景观展,通过创造小型场景来模拟真实世界,分为水草造景、水陆造景、雨林造景等。但是,这类造景不是常人所想的“随便搭配点植物塞进去”即可,其技术“含金量”十足。

“以雨林缸为例,里面种植了种类繁多的陆生植物和附生植物,它们原生大都生长在一些东南亚国家雨林中,是一种对真实场景的模拟,”策展人“大熊”说,“也就是说,我们要使用控制光照、温度等精细技术,模拟热带雨林的环境,这些植物才能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百花厅北侧的奇趣植物区,同样以微缩生态缸手法,见微知著地展现“肉食者”植物的生态系统:缸里的瓶子草、茅膏菜、捕虫堇、猪笼草等食虫植物,会粘住并“吃”掉空气里的小飞虫,展现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缸,更直观地展示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在推进生物多样性工作中积累的深厚功底。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不仅是一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一个对全国有着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机构。”市园林植物园副主任蔡邦平博士说,截至目前,植物园已从世界各地引种栽培保育植物9000多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24种;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CITES)附录Ⅰ附录Ⅱ收录物种约300种。

如此繁多的植物种类,让这里成为“大观园”——回首1960年始建园时,植物园所在的万石山基本属于乱石密布、野草荒芜。如今,多肉植物区、雨林世界、闽台植物区等16个植物专类园花草繁茂,各有千秋。

在风景特色之余,这些专类园区也通过栽培繁育不同品种的植物,承担着保存、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如棕榈植物、多肉植物、三角梅、山樱花、秋海棠、凤梨科植物、姜目植物等,都是植物园目前主要保存的植物类群,也是重点研究对象。

一座物种园

引种驯化菊花芦荟 为城市园林绿化添彩

翻看过往公开报道,2010年,市园林植物园的植物种类为6000种,近些年,植物种类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植物园再增植物超过200种,明年,全园植物种类或将破万。

那么,如此多的新增植物,是不是像生态缸里那样或“温室花朵”般,必须在植物园的特定环境下才能生存?

“2020年后,我们每年引种800-1000种植物。”植物园园林科研科引种驯化研究室陈伯毅博士说,有一部分的确不适合在厦门的环境生存,但大部分经过引种驯化,可以落地生根。

比如,在植物园多肉植物区大门口,每年春节假期前后,都有一串串“红鞭炮”担当“迎客花”,在满地绿色的高大仙人掌科植物中,显得热情和耀眼——它们是原产于非洲的菊花芦荟,在20多年前,整个厦门还只有一株“独苗”养在温室里。

“菊花芦荟不仅有着醒目靓丽的外观,还具备超强耐旱能力,能够助力防治土壤裸露与水土流失。”植物园园容管理科科长李兆文提到,2004年前后,在植物园历任领导的支持下,在多肉植物专家、高级工程师王成聪,高级工程师张淑娟及李兆文等人的接续努力和传承下,经反复测试,克服各种困难,菊花芦荟从单株发展到了成千上万,如今科研成果逐步得到转化推广,成为公园地被、花园造景等优良可选植物。

类似菊花芦荟这样从稀有到量产、走出市园林植物园走向社会,实现较好生态绿化经济效益的植物还有很多,不过,几乎每一种都需要耗费大量心血。

植物园园林科研科引种驯化班班长吕燕玲说,对于新引种植物的处理,是一个漫长、需要耐性的“持久战”。“枝条拿去扦插,种子拿去播种,苗要拿去上盆,还要做‘身份证’,并进行编号、挂牌。”她说,在驯化栽培阶段,要完整进行物候记录,包含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结果期,果熟期等——草本植物一般记录2到3年,直到完整的开花结果;木本植物一般要记录5年甚至更长,直到出圃。

经过漫长的引种驯化过程收获的新种子,可以说是亲本种子的“植二代”,能够克服“水土不服”,更适合在厦扩繁。

目前,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的引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与世界各地植物园进行种质资源交换,二是科研人员自行外出采集,或委托外地机构采集种子,三是购买新的原生种或品种植物。

比如,上世纪主持创建植物园的老前辈陈榕生,就曾专程赴广州“淘”回200多种植物,为如今植物园竹类植物区打下基础;他出差上海,买了0.5公斤伊拉克蜜枣尝鲜,后来,枣核变成了植物园棕榈植物区的高大伊拉克蜜枣树。

一座保育园

培育万株“活化石” 建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

在雨林世界石阶边,在迷雾中,常能看到笔筒树等桫椤科植物,羽片层叠、青翠欲滴,如同一把把遮天蔽日的大伞。笔筒树,被称为“活化石”,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鲜为人知的是,如果不是市园林植物园的迁地保育,笔筒树恐怕很难安然生存至今。

蔡邦平介绍了它的往事——1982年,在厦大后山,一棵树干上有着鳞片状叶痕的树,引起了专家的注意。“那个陌生的面孔就是笔筒树,也是中国大陆发现笔筒树的首次记录,引发植物学界的轰动。”他说,其后,福建、浙江多地都发现了笔筒树的踪迹,但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它们陆续死亡,处境堪忧。

2015年,植物园开始开展对笔筒树的迁地保育工作,仅存的几棵笔筒树植株,在雨林世界安家。经过3年研究,植物园的科研人员找到了其孢子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规律,培育出笔筒树幼苗约10000株,并将繁殖方法申报国家专利,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体系。

那么,保育笔筒树这类珍稀植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陈伯毅表示,对于一个地域而言,丰富的物种可以让生物链更为强大、更有韧劲,“举例来说,假如我们失去了某一个物种之后,如果生态系统中还有相似的物种可以替代它的功能,那么它消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会降低。”

蔡邦平也提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农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等物种多样性,均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

当然,在引种和保存物种推进过程中,厦门的气候条件也可谓得天独厚——厦门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表现甚至有着热带特征。总体而言,温度越高,生物数量和种类越丰富。此外,厦门也具备海岛气候特征,冬天最低温高于0℃,有利于植物的室外种植和生存。

不过,相对而言,植物园所在的万石山,土壤条件总体比较一般:陈榕生曾回忆,1960年始建园时,山上的土壤基本是石头风化的碎末,土层薄且贫瘠,根本不适合栽培树木。为了改良土壤,数年间,工人们每天挑一担粪尿上班,发酵后施肥,改良活化土壤。

“如今,植物园还有不少土地需要进行拓展,不少土壤需要改良,建设植物专类园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蔡邦平说,随着生物多样性工作的持续推进,植物园将秉承初心,将更多的植物带进这个“诺亚方舟”,使之成为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窗口。

记者手记

走出园区 走进市民生活

生物多样性,离普通市民的生活并不远。

徜徉环岛路,高大的棕榈树矗立海边,“椰风海韵”成为这座海滨城市的园林特色。其实,植物园建园之初,从外地带回的植物中,就包含不少棕榈植物,如今,棕榈科植物保育工作是植物园的“看家本领”,拥有棕榈植物500余种,是全国首个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除了鱼尾葵、蒲葵、油棕、大王椰子等种类丰富、极具观赏价值的棕榈植物,还有老人棕、董棕、琼棕等濒危树种。

美丽、热烈、坚韧的市花三角梅,也与植物园有着不解之缘。长期以来,植物园专攻三角梅研究,从小叶紫到同安红,再到大宫粉、画报、绿樱、加州黄金、“中闽1号”……更适合城市绿化所需的三角梅品种不断走出植物园,还通过控花技术加上“开关”,精准进入盛花期,为重大节庆增添喜气。如今,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三角梅品种420余个,这也是全国首个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

不过,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外来物种入侵等多方面原因,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诸多威胁。在发挥自身机构功能的同时,植物园更承担起科普重任。

比如,除了此次生态微景观展,植物园的生态多样性主题科普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绿野寻踪”品牌科普活动:在春秋两季开展“寻找林间飞羽”观鸟活动,在暑假举办“夜趣自然”夜间户外探索活动,另外还有“自然课堂”“自然笔记”等实践活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公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是生物多样性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展览、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社会共识,为深化拓展“厦门实践”、争创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提供更强社会合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