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你我共参与 争创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024-05-23 08:37:35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描绘生态蓝图 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绿色家园和优美生态,是生物繁衍栖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厦门多措并举,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一项重点工作。据介绍,厦门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改革,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将环境空间管控要求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划定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58%,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88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17%,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25%。 与此同时,厦门系统开展全域生态修复——坚持梳山理水,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青山、绿水、碧廊”等工程的实施,裸露山体和森林生态得到了有力修复。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园林绿地1.8万公顷、林地6万多公顷,栗喉蜂虎等鸟类在繁华市区有了栖息的乐园。 构筑生态屏障 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全链条加强陆海统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提升水环境质量,优化海湾生态质量,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创造重要的空间基础。 近年来,厦门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相继推进海沧湾(西海域)、五缘湾、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5个湾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同时,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 全链条加强陆海统筹,则是在为各类生物打造“水上乐园”。“我们在更大尺度上、更长链条上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打造互联贯通的全域生态水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厦门率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流域生态补水工作,岛外水质净化厂尾水提标至类Ⅳ类标准,调度中水和库水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使流域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不仅如此,厦门还把增加纳潮量作为湾区重要治理手段,科学提高海湾水体交换动力。截至目前,已实施7座海堤的开堤通海、破堤建桥,有效提升五缘湾、同安湾等海域的环境容量,依靠海洋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海域水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生物培育 人工繁育增殖放流,建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 物种和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两大关键方面。厦门持续通过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建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等手段,为提升物种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其中,下潭尾红树林结合多年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构建起“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多毛类生物量明显提升,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 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多年来,厦门先后实施观音山、鼓浪屿、会展中心等沙滩修复工程,总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增加到80多头。同时,厦门率先实现文昌鱼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文昌鱼种群数量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提升174%。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五缘湾生态修复等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典型案例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被宣介推广。2024年2月以来,厦门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在中央媒体高频宣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