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城事 > 正文

厦门举办“白鹭英才融创汇”智能制造专场对接会

2024-04-03 09:14:21  作者: 黄怀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融智助企 释放人才创新动能

此次“白鹭英才融创汇”专门新增了院士成果转化对接环节,邀请激光光学领域国际领军科学家、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院长洪明辉院士围绕光学检测和激光微纳加工研发等领域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与重点企业探讨落地应用前景。洪明辉院士表示:“‘白鹭英才融创汇’平台不仅帮助企业链接更丰富的创新要素,还帮助科研人员链接更广阔的市场资源,实现了资本、技术、人才在厦门的放大效应。”

经过对接,洪明辉院士与光莆电子、三安光电等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深入交流,谋划光谱检测、大功率LED等联合攻关,并同微亚智能达成共建研发中心初步意向。

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最难走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难点、堵点问题,市委人才办协同科技、工信等部门,积极推动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充分赋予实施单位科技成果自主管理权,推进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等方式转让转化。去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8025项,合同成交金额达173.58亿元,支持实施51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培训技术转化专业人才超1500人次。

此外,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置“揭榜挂帅”项目等方式鼓励人才牵头开展技术攻关,累计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0余个,组建6个创新联合体,涉及元宇宙、柔性电子、电化学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定向服务企业攻关需求,98名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专家联合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超200项。

目前,厦门共有67家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生物医药、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技术和产品居全国第一。推动人才要素向创新要素转化,厦门已成功打造了政府、高校和头部企业密切协同发展的“特区式大平台”,以智造、创造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才融合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来说,人才是源头活水。”市“双百计划”人才企业、南光高科(厦门)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参加本次对接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王炎升介绍,基于研发高端新型超快激光器及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的需要,目前企业已经集聚了一批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海外博士,获评“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近年来,厦门优化实施“双百计划”,完善“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升级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推出“国际化引才六条”,搭建“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成立“城市引才联盟”,以城市之名延揽天下英才。搭建“厦门驻北京国际化人才工作站”,链接北京聚道科技、北京世纪沃德等10余个人才项目来厦;启动“鹭引五洲”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专场招聘行动,举办“鹭创未来”海外创赛、“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赛等全球赛事,打造海外高质量人才“蓄水池”……厦门国际化人才集聚态势不断凸显,2023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国际化人才引进数量同比增长10%。

厦门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省率先开展航空维修、大数据等领域职称评审改革,以专利代替论文,让人才凭业绩说话,近5000名人才成为改革受益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发布首批75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和50项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首批近1000名人才通过比照认定获得中级、初级职称。主动向企业放权,评选厦门天马显示等首批16家高质量人才基地,赋予市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闽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教联合体等,培养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5000多名技术人才,做强产业人才“蓄水池”。

人才因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厦门坚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激活人才这一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