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续写着一群“海洋精灵”的故事
2024-02-21 11:16:33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中华白海豚在火烧屿海域畅游。 周清 摄 绿树葱葱,白鹭翱翔,时不时有海豚跃出海面玩耍嬉戏……在海沧大桥西段桥下、距离东渡码头仅几百米的厦门西海域,有一个宁静又生机盎然的无居民海岛火烧屿,这里有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它不断见证和续写着一群“海洋精灵”的故事。 2002年以来,厦门市政府陆续投资5800多万元建设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基地由救护馆、繁育馆、中华白海豚科普馆等组成,是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水生动物救助、驯养、繁育及声学研究等课题开展的平台,2011年正式投用以来,已救护瓶鼻海豚、绿海龟等珍稀动物数十只,接待国内外游客10余万人次。 近日,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里,记者看到两只在此疗养的瓶鼻海豚(又称宽吻海豚)涛涛和欢欢。据悉,目前,基地有4只瓶鼻海豚和4只绿海龟,都是在周边海域误入渔网受伤,被渔民送来暂养的。当天,欢欢、涛涛看起来状态很好,时不时探出圆圆的脑袋和岸边的人们互动,乖乖地翻出肚皮让工作人员进行医疗康复动作,还会听从指令高高跃出水面,聪明活泼又亲切。 工作人员透露,涛涛和欢欢还是一对小两口,欢欢已怀孕6个月。探索中华白海豚的人工繁育是基地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基地正对与白海豚有着接近习性的瓶鼻海豚开展繁育试验工作,如能成功,将为下一步的白海豚繁育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经过基地的悉心照料,欢欢和涛涛将在时机成熟后被放归海洋,而在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还需要更多预防性的保护。 “白海豚在近岸海域中里属于食物链顶端,我们把它看作厦门海洋环境的指标性物种。”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原调研员辛建军介绍,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河口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因为活动范围与人类高度重叠,也更容易受到过度捕捞、填海造地、水下噪声、桥梁建设、海漂垃圾等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的白海豚种群数量开始明显减少。 1997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厦门又将白海豚、文昌鱼、白鹭三个保护区整合在一起,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更难得的是,厦门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1997年)等一系列保护白海豚的法规和文件,在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划定禁渔区,提出限制船速、控制水下噪声、打击非法捕捞等规定,切实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珍稀海洋物种。 近年来,保护区还引进一系列智能、高效的技术手段来监测和分析海豚的个体基本特征、年龄段以及活动范围等信息。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告诉记者,2021年,厦门自然保护区智慧监测监控系统正式开始运行,陆续在白海豚的活动区域设立73个高清摄像头,监测视频可实时传输至云端,工作人员在远程就能实时掌握白海豚的动态。将来,利用AI算法,还可以根据拍摄到的白海豚的行动轨迹自动分析白海豚的生活习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全世界唯一能够在城区海域直接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从一度让白海豚失去生存的安全感,到渐渐为其重筑起温馨自在的家园;从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到如今时常能被市民一睹芳姿生存,白海豚成了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的代言人。 “目前,厦门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多只稳定提升并保持在近100只,而且青年白海豚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种群结构越来越合理。”厦门市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欣慰地说,现在每年都能观测到新出生的小海豚,老海豚带着小海豚出来的遛娃场面也经常能看见。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