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新增三位院士 为什么是他们?
2023-11-24 08:48:09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张荣 研究第三代半导体 助力我国LED技术实现飞跃 张荣是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要怎么理解张荣从事的科学?张荣课题组成员、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凯指着头顶上的灯说,“就从LED灯说起吧”。 用通俗的话来说,张荣从事的是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半导体”之所以叫“半导体”,是因为它的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导电性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工艺技术来控制它的导电性能,使材料变得非常有用。 从半导体被发现,进入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到今天,大体上经过了三代,通常称它们为第一代半导体、第二代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 不过,黄凯特别强调,三代半导体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不同领域的应用。第三代半导体最初的产业发展和LED照明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三代半导体一个典型代表是可发光的氮化物半导体。有了氮化物半导体,人类就可以发展蓝光的LED,结合黄色荧光粉,带来了白光LED的照明革命,还可以发展绿光、红光等各种颜色光的LED。 “你刚才进物理大楼,看到我们的显示屏了吗?”黄凯对记者说,五彩缤纷的显示屏,以及大部分手机,背后的光源都是LED——某种角度看,正是有了第三代半导体驱动的、能够发出各种各样颜色光的LED技术,才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五彩缤纷。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家开始投入氮化物半导体研究——张荣是中国大陆最早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们研究超高发光效率和寿命更长的LED芯片。 黄凯介绍说,正是有了张荣他们这代科学家的努力,今天中国的LED技术,基本上可以说已经和国际上的生产技术同步,处于一个整体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状态。 还有一个数据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生产的半导体照明芯片,占了全世界的70%。 不仅如此,LED这种固态照明技术变成一个非常好的节能减排技术,据统计,目前利用LED替代传统照明所节约的电量,每年可为我国节省一个三峡电站发电量的总和。 作为张荣课题组的成员,黄凯更多看到的是张荣作为科学家的属性。他说,张老师公务繁忙,但是,只要我们课题组有事找他,最迟第二天他就能抽出时间和我们研讨问题。 夏宁邵 用大肠杆菌研发人用疫苗 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有着一对小酒窝的夏宁邵有一个“跳跳高,够得着”理论。“我们把天花板当作目标。”他举例说,“你伸手,还差了点距离。你可以每天跳一跳,现在可能只能跳30、40厘米,锻炼一年,可能就能跳50、60厘米了。” 夏宁邵告诉学生:“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以新的起点出发,每年一个目标,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大老板、大科学家。每个行当都是如此。” 他可不是一不小心就当上院士。夏宁邵的科学之路,每个环节都经历无数次试错。 夏宁邵是一位疫苗专家,他带领的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和很多“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联系在一起。譬如说,研发上市了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新一代国际“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诊断试剂、首个国产艾滋第三代诊断试剂等创新产品。 用专业术语说,夏宁邵团队开创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人用疫苗工程技术体系,完成一系列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的转化应用。用大白话说,夏宁邵团队锁定大肠杆菌生产人用疫苗。 此前,世界主流基因工程疫苗采用酵母细胞、昆虫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等真核细胞作为制备疫苗的表达系统,因为它们与人体细胞结构接近,在技术上便于对感染人类病原体进行基因表达和蛋白修饰。 但是,这一方法技术成本比较高。夏宁邵团队通过大量反复实验,将目光瞄向了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细菌——大肠杆菌。 也就是说,与仿制药不同,夏宁邵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线路。它不仅绕过国际制药巨头的专利壁垒,还为全世界疫苗研究和生产贡献出一种质优价廉的选择。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