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城事 > 正文

厦门主题街区 找准题眼才入正题

2023-11-13 09:07:09  作者: 赵张昀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成长之困

存在同质化竞争

一位主题街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直线距离相近、经营业态相似,几个街区已有客流被分散的趋势,还在招商时出现了争抢客源现象;餐饮配套较少的主题街区,也容易被带走流量。

还有一位在主题街区开店的店主对记者表示,其所在街区的管理方对于招商的门槛与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底,“由于我们所在的主题街区并不具有绝对的吸引力,管理方后来降低了招商标准;这导致商户质量逐渐良莠不齐,店主之间容易出现矛盾,街区的特色和调性也变得模糊了。”

业态相近特色不足

在走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主题街区虽然披着“小众文艺”“潮人出没”“美食天堂”等外衣,但由于缺乏特色,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客户缺乏归属感、消费黏性不高,也因此难以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在一个主打美食夜宵的主题街区,周末晚上10点,大部分餐饮店就已经歇业,夜市活力属实一般。

“不要总打着‘网红’‘文艺’等旗号卖吃喝的,市民对这些的消费力和消费欲都是有限的。”一位在禾祥西片区工作的市民李先生说,眼花缭乱的团购信息已让他审美疲劳,他希望附近的主题街区提供更多实用的资源,比如阅读室、小型运动场等亲子空间。

生活配套不够完善

有的主题街区交通条件不佳,或停车位配套不足,或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容易“劝退”距离较远的客群。与此同时,还存在生活配套不足的问题。

住在东浦片区的市民张女士表示,附近的融园浦南壹里刚开业时,她以为园区可以补足原本购买生活用品不够便捷的短板,但园区内目前没有生活超市,便利店也难找,附近居民买菜、购物依旧要去1.5公里之外的大市场。“这么大的一个街区,却无法提供方便的日常服务,对附近居民的吸引力就很有限了。”张女士说。

记者手记

有归属感的主题街区更具生命力

打开厦门岛的地图,圈出现有的几个主题街区,大家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距离很近,旁边还有大型商圈,“瓜分”着市民有限的消费力。

对于商业总体量不大的主题街区而言,吸引固定客群产生归属感,也许将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从“我知”到“我往”还不够,“我停留”和“我回头”是更关键的一步。

瓤甜才是好瓜。目前,尽管现有的几个商业街区已被人为地赋予了一定特色,如粮仓、厂房等时代复古元素,或影视、创意等潮流记号,但内核终归比较模糊,也缺乏场景感和故事感。浮于表面的热闹,难以给人带来真正的归属感,长此以往,不仅“种草力”将集体衰减,还不利于良性竞争。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搜索社交平台上的各个主题街区,抓人眼球的不再是低价团购信息,而是一批忠诚铁粉的真诚推荐。

专家声音

注重沉浸式体验 场景化消费

主题街区后续可行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璧属认为,岛内现有几个主题街区的出现,能一定程度更新厦门的旅游面貌,体现了城市对于新业态的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路线发展相似,容易陷入趋于雷同的误区,并不利于各自的“健康成长”。

林璧属表示,主题街区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地块,设计匹配的内容。因为每个区域都有其不同的区位特点、人口结构、历史背景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独特资源。林璧属建议,有条件的区域可以重点打造场景化旅游,即注重塑造街区的主题性、叙事性、场景感,适当通过故事线、服化道、高科技等方面的交互设计,让游人拥有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如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另外,有的区域也可以发展社区经济,引入社区商业,满足社区居民的综合消费刚需,提供生活便利、打造社群服务。

他山之石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

完善配套服务 提高生活品质

主题街区与社区商业的有机结合,也许能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以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为例,在商业中心的内核上,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中心,完善生活配套,如菜场、银行、洗衣房、理发店、快餐店、服装店、鲜花店等。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开发商在提高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投资经营符合社区特点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同时,政府部门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也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