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奋进集美 > 集美报 > 正文

集美区政协召开高校委员协商座谈会 为学村发展献计献策

2023-10-17 14:48:05  作者: 应洁 林小芬 沈琦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百年学村如何焕发新活力?

集美区政协召开高校委员协商座谈会,为学村发展献计献策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和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所在地,集美区如何在新起点更好地传承弘扬嘉庚精神,让百年学村焕发新活力?

10月9日,集美区政协召开以“赓续嘉庚精神、焕发百年学村新辉煌”为议题的高校委员协商座谈会,邀请高校委员、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集美区政协特邀研究员、高校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开展思想碰撞,为百年学村再续辉煌献计出力。

深挖内涵 拓展外延

彰显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对塑造新时代集美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城市品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集美区政协副主席李梅认为,对嘉庚精神的传承要进一步深挖内涵、拓展外延,尤其要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个性化、形式的互动化。

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集美大学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林斯丰说,此前研究嘉庚精神,更多的是面向历史,对嘉庚精神时代价值的挖掘相对欠缺,今后应进一步提升嘉庚精神研究的高度、扩展研究的宽度,并从中汲取时代价值。

“集美的嘉庚精神及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等‘一精神三文化’是一个整体,陈嘉庚就是‘一精神三文化’的集大成者,集美区应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基因、文明进程等多个维度追溯人文集美和集美学村的历史渊源。”集美区政协委员、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坚定说。

发挥高校优势 打造主题IP

挖掘传承学村资源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集美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更有面向下一代传递薪火的责任。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立功说,集美学村现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嘉庚精神的传承弘扬必须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通过进一步开拓载体、丰富形式,助推嘉庚精神进校园活动持续深化。

在挖掘学村资源、打造文创品牌方面,集美应该进一步发挥高校资源。

集美区政协委员、华侨大学学工部部长陈捷介绍,集美辖区各所高校设有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等近20个相关专业,辖区内本科高校文创相关专业学生有近万人,为文创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他认为,集美可以建立高校文创联盟,将企业文创品牌与高校活动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打造文创产品,打造嘉庚主题IP。

摸清校友资源“家底”

做大校友经济侨胞经济

集美区政协常委、区侨联主席陈群英围绕“做大做强校友经济”提出建议。她说,集美多年来持续打造校友经济生态,但在推动校友经济方面仍有一定不足,比如没有完全摸清校友资源的“家底”、招商合力不够等。她建议要搭建高校各级各类校友平台和科技园平台,助力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此外应该加快辖区各高校校友数据库建设,精准对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嘉庚先生深受海外华侨华人敬仰,应以嘉庚精神为桥梁,搭建平台吸引华侨来集美投资兴业。”集美区政协委员、集美大学侨联主席董振寿提出,可以通过举办华侨投资交流会、华侨创业孵化园、华侨高新技术产业园、嘉庚文创园等,为华侨创业者、华侨科技人员等提供便利,为集美产业科技升级注入新动力。

科技赋能 创新场景

助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保护

集美学村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如何做好集美学村的活化保护?“要平衡好历史遗存保护与生活气息的活态保护,让街区内的居民生产生活成为一道景观。”集美区政协特邀研究员、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贺莹说。

集美区政协委员、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伊俊敏建议,对集美学村的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结合嘉庚先生故事、学村建筑风格解读等资源,依托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展示和传播。

集美区政协常委、民盟集美区基层委主委郑安安建议引入智慧化服务,打造线上线下集合的“集美学村访客服务中心”,推送商户优惠、民宿酒店等动态资讯。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黄诗娴建议,可以在集美学村打造元宇宙数字文旅主题展馆,也可以引入青年人喜爱的项目,用科技赋能集美学村历史文化活化,用创新手法讲好嘉庚故事。(记者 应洁 林小芬 通讯员 沈琦  来源:集美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