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09-25 08:50:21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扭住融合“牛鼻子” 实现城乡“双向奔赴” “以前,我们村民挑着担子,到城里去卖甘蔗,现在城里人开着车进村买甘蔗,其他高品质、平价实惠的农产品也同样很抢手。”指着地里节节长高的甘蔗,同安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化身解说员,充满激情地向市民分享田洋故事,还唱起了村歌《甘蔗歌》。 依偎着西溪的田洋村毗邻同安城区,距离城区近、物流基础好。搭上网络经济的“快车道”,田洋村打造“田洋市集”,棚内主打优质土特产,棚外则是美食夜市,不仅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消费,更引来了“网红主播”的探店打卡。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海沧赤土社。这个曾经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贫困村,如今开门见绿,移步闻香,逆袭成为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艺术家自费办起陶瓷馆,打造研学游基地;村民返乡开起了古早味的餐饮店,生意红火;知名零售品牌进驻办起了民宿、体验中心,一到周末会员争相入村体验…… 城与乡的“握手”,在田洋村、赤土社写下生动注脚。 当农村成为城里人心生向往的地方,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了广阔空间。“厦门的农村离城市近、离市场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机会更大。”张德富说,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融合”二字,是缩小差距的过程,是城乡关系重塑的过程。 农村融入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多年来,厦门坚持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特别是把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到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来看一组数据。2022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23元,保持全省首位;全市所有行政村100%通公交车,所有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全市所有行政村重点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5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65%;全市所有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创建绿盈乡村,其中中、高级版6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当城市资源有序“下乡”,当城郊农业与城市的科技、资金、市场形成更紧密的关系时,城市和乡村融合共生,城乡群众也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助力引进技术力量,探索补光增产新技术,促进增产;助力升级火龙果衍生品,提高火龙果产品附加值;投入3000多万元打造精品民宿,打破大宅社区第三产业“零”配套的局面;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休闲服务……过去五年来,在国企象屿集团的助力下,优势资源不断涌入翔安大宅社区,这个全省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上越走越稳。 更难得的是,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之时,厦门没有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发展方向上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有效统筹城乡发展。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参与,可以赋能,但我们不能取代,要撬动多方资源,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农村保持生机和活力。”厦门象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清文说道。 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厦门城郊型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城郊型农业稳中有进,一条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正越拓越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