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湖里区 > 先锋湖里 > 本地聚焦 > 正文

厦门殿前街道:感悟乡土情怀 勾画幸福未来

2023-06-27 08:30:05  作者: 叶舒扬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感悟乡土情怀 勾画幸福未来

湖里区殿前街道举行第三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书写城中村“艺术化”治理新篇章

厦门日报讯(记者 叶舒扬 通讯员 陈鉴武一张“茶桌仔”,一副茶具,一盘精致糕点,一段美好时光。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第三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暨“侨韵殿前·情系家园”华侨故事茶话会,在湖里区殿前街道红顶艺术社区举行。到场来宾围坐在一起“泡茶话仙”,一边品尝传统闽南特色、南洋风情的茶点,一边欣赏答嘴鼓节目、聆听华侨老故事,共同度过令人难忘的端午假期。

本次华侨故事茶话会运用视频、模型、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华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深入挖掘殿前街道华侨文化的历史、人物、建筑,通过文化交流增强社区居民与华侨社群之间的凝聚力,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本地华侨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使华侨故事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开展经济贸易的精神纽带。

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达达表示,举办“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是街道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打造城中村艺术品牌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以文化人”凝聚乡愁乡情乡韵,为殿前城中村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他表示,殿前街道将不忘初心,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城中村增添“艺术气息”。

感受华侨文化

直观展现当地人文精神

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拥有历史非常悠久的村落,社区当中涌现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人物,华侨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高殿社区留存着大量的近现代华侨红砖古厝,即本地居民熟知的“番仔楼”。在20世纪初,“番仔楼”曾是旅外华侨回国支持祖国家乡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番仔楼”历经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对研究华侨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侨韵殿前·情系家园”华侨故事茶话会精心准备了“老侨楼模型剧场”。这一“剧场”布展结合殿前的圆形底座和丘陵地带,选取闽南古建清代陈忠明兄弟宅和富有西洋特色的“番仔楼”陈宣志楼作为模型的主建筑,以高低错落的方式,结合飞机元素,来隐喻殿前的机场元素和华侨海外漂流的故事,并选择神山等代表殿前元素的事物渗透在建筑模型中,通过符号的引导让观众更能融入“殿前氛围”。

此外,茶话会还选取陈氏和林氏两大家族,以房主陈宣志为主脉络,用时间轴结合图片的方式,展示陈氏家族的繁衍和贡献;以林氏、陈氏家族的发展和捐建小学的故事为主要事迹,展现华侨对家乡的重要贡献。通过走访当地的华侨及侨眷,录制村里各种声音和影像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在时光流转中记录前人所做的事、走过的路,浓缩成如今的一砖一瓦、人文精神。

延续文艺盛事

三季活动丰富文化内涵

是什么让殿前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又是什么让城中村与艺术紧密联系?答案只有一个——殿前街道持续多年举办的“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活动,一季一主题,一季一精彩。

殿前街道2021年底启动“腾飞殿前·诗画家园”系列活动,邀请到知名画家、导演、摄影师参与家园建设,举办诗画家园等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系列活动由殿前家园艺术家写生、殿前居民全家福拍摄、腾飞殿前艺术短片、殿前首届跨年艺术嘉年华四大部分组成,最终作品汇集福建省首个城中村主题的地域特展,在形式上是全国少有,是文艺工作者助力创建文明社区的一次有益探索。

2022年,殿前街道联合红顶艺术社区创新性举办第二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活动之“花花补丁”,以“艺术进社区”的方式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活动分为“社区居民艺术共创”与“艺术家主题创作”两个部分,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艺术家到殿前共同创作,用毛毡小花补丁的方式填补建筑物缺口。同期举办的“殿前大搜底”工作坊和“诗歌实验之种子计划”工作坊活动,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季活动展现了殿前街道在小区治理、幸福民生方面的精彩画卷,第二季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集体认同感。今年,殿前街道又携手高殿社区及红顶艺术社区举办第三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结合殿前红色文旅小镇规划和华侨元素,邀请文艺创作者、民俗学者、民间手艺人、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品牌创始人等各领域优秀代表人物齐聚一堂,为社区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本次活动包含五大板块,自5月1日起持续开展近两个月。除了“殿前华侨故事剧场”之外,“艺术市集”活动设置近8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牌摊位,包含木刻、绒花等传统文化工作坊,闽南传统布袋戏演出,以殿前元素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及音乐演出等;“阿姊企划”致力找到殿前街道中那些会说“这没什么”的阿姊,将她们年深日久传承的宝贵手艺、民俗,在嘉年华中作为她们的“个人厂牌作品”推出;“风在4点钟刮起”青年艺术家李吉亮个展,展出40余幅代表性作品,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附又彼此分离的状态;“设计师家居展”极什Fushion,则力图呈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助力基层治理

切实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殿前腾飞,万象更新”,短短的八个字离不开每一位殿前人的努力奋斗。近年来,在湖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殿前街道持续用艺术文化助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激活城中村的社群,营造文化氛围,挖掘更多殿前本土的侨文化、红色文化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城中村发展、了解殿前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参与其中,让城中村焕发蓬勃生机。

今年以来,殿前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两改造三提升”工作要求,坚持“盘活存量资源、消除安全隐患、补齐配套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业态升级、促进治理深化”路径,全力以赴、挂图作战、攻坚克难,当前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各项工作正按既定目标任务安排有序推进中。

在这过程中,殿前街道把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把“群众参与成为自觉行动”作为推进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入户宣传、线上宣传、设置展板宣传、组织学习先进等方式,营造全民理解、自觉抵制违建、配合拆除违建的良好氛围,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为此,街道指挥部及各专班结合居民生活需求,探索以“绣花功夫”开展城中村微改造,因地制宜谋划利用社区原有的绿地、小公园、废弃场地、拆违空间依法依规建设口袋公园、停车场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最具“殿前特色”的是殿前街道以文化融合为重点,深入挖掘城中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旅商融合”,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城中村打造成为艺术社区,街道结合神山红色文旅小镇规划和辖区侨文化元素、非遗文化符号,发挥红顶艺术社区的本地优势,释放文化活力、凝聚文化认同,激发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街道还积极促进“文旅商+城中村”融合发展,探索新的“夜经济”增长点,提质升级多元化夜间消费新场景,联合第六空间成功举办“六空之夜”啤酒烧烤节等系列专场消费活动,吸引客流量超5万人次;着手打造提升特色街区“马垅美食一条街”和集中夜市“殿前社夜市广场”,让游客流量变成“留”量。

据了解,殿前街道将持续挖掘本地文化元素,充分发挥红顶艺术社区等艺术机构的作用,支持本地居民进行特色类、文化类创业创新,从而盘活城中村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

【名片】

殿前街道

红顶艺术社区

红顶艺术社区位于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是由三所美术馆、知名艺术家工作室、世界级及省级艺术机构厦门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漆艺研究与教学基地汇集而成的艺术聚集地,开办至今共举办了20余场展览、100余场文化活动,已吸引超过10万各地观众前来参观,连续两年荣获厦门文化产业年度风云榜“年度企业”奖项。

其中,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致力于持续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注重对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国际交流、成果展示与互动,探索艺术融合生活、融合商业的边界;红顶美术馆先后举办多场重量级展览,广受海内外业内专业人士和机构的认可;TCCA儿童美术馆通过链接艺术家、教育者、社区工作者、家庭及孩子,将优质的美育资源带给孩子们。第三届TCCA儿童艺术节亦获评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

红顶艺术社区自建立以来,依托湖里区委、区政府及殿前街道支持,以艺术的薄力为支点投身殿前街道不断前行、发展的大潮中,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殿前街道居民的需求。

【特写】

殿前“红楼”

陈宣志楼

“番仔楼”陈宣志楼是一组由主楼、后楼、侧房三幢建筑围成的建筑群,三幢建筑之间以天井相隔又以廊道相连,因外观是红砖色,也被称为“红楼”。

“红楼”的楼冠突出“1933”四个数字,这是当时建造“红楼”的年份。楼冠正中是水泥塑的雄鹰、绶带和心形盾图案,左右侧各有一头仰首向上的登山狮。主楼双层露台圆形罗马柱的梁托上,塑了四星拱铜钱穿带的图案,暗含主人“财(铜钱)寿(绶带)双全”的美好愿望。主楼的厅门是中式石制门框及厚重的门扇,外加推拉式铁栅门。大厅左右面窗,窗棂用的是铁制花饰,周围用清水雁只砖饰,地面则铺着当年非常流行的水泥花砖。西式的门楼下是中式的石制门框,两侧的墙垛上有鸣鹿、丹鹤、凤凰、喜鹊等白色泥塑画。

门楣横匾上的“TAN SWEE HOE”字样清晰可辨,这是楼主人陈瑞和的英文姓名。陈瑞和是殿前人,早年到东南亚打拼创业,后来定居马来西亚柔佛州。他拥有自己的橡胶园,还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瑞和公司。先前,他在殿前盖了两列双落的闽南红砖大厝。事业有成后决定在故乡依照他在南洋居住的楼房样式,建一座洋楼。他买下殿前老家南侧一片果园,请人绘制图纸,让专业的建筑队伍施工,由儿子陈宣志督工,故名“陈宣志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殿前高级合作社”所在地;而陈嘉庚提议修建海堤后,“红楼”又作为建设工程指挥部接待了苏联专家,工作组日夜在此讨论方案。90年的时间里,“红楼”见证了殿前的变迁与腾飞,见证了华侨“血浓于水”投身家乡建设的豪迈气魄,激励着更多人了解过往、展望未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