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以“海青优才行动”积极探索新时代年轻干部培养新路径
2022-07-26 21:45:00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海青学员调研城中村,推进改造提升。 ●中共厦门市海沧区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海沧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厦门市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年轻干部储备不足、干部队伍断层、培养机制单一等问题,创新实施“海青优才行动”(即海沧青年优秀人才行动),以“不脱产”的长周期方式,实训实战推动年轻干部“脱胎换骨、脱颖而出”,让年轻干部“源头活水”清澈涌流,努力探索一条新时代年轻干部常态化全链条培养新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转变“临阵选用”模式 推行长周期培养 创建“海青优才库”,采取“不脱产不脱岗、一年制长训”新模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构建可持续常态化培养机制。 全领域遴选学员。面向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驻村选调生等40岁以下处级、35岁以下科级干部开放式报名,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的方式择优遴选,动态实行“能进能出、优进劣汰”灵活机制,并针对工学矛盾突出的年轻骨干和承担专项工作任务较重的年轻干部,探索建立“机动学员”“观摩学员”制度。2022年首期已遴选39名干部入库并建班,涵盖区直部门、街道、国企、事业单位及驻区等单位,以及党外干部、少数民族等各类型干部,专业包括工学、文学、医学等,学员性别比例相当、专业分布丰富、单位性质均衡。 互动式内生动能。首期“海青优才班”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班委会并划分小组,探索建立“组织部+班委+组长+学员”的四方责任制,组织部为主负责教学监督及顶层制度设计,班委和组长成为培训课程课目的“点单人、选课人”,学员成为实践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者”。设置“党的建设、产业经济、城建规划、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5个小组,每位学员根据专长与岗位工作担纲“主题教员”、每个小组“定期选题”“轮流做庄”、班委每月牵头组织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组织部门定期进行教学培训评估与阶段总结,组织学员设计班级LOGO等。目前已举办的名家讲座、本土达人沙龙、学员讲堂、户外项目等各类学习及调研活动,除开班式、专题党课外,全部由“海青优才班”学员自行主办。 规划性推进引领。把“海青优才行动”项目列入全区年度重点改革项目,拨列专项资金保障。每年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区分“亟需补充、调整充实、配备合理”情形,优化建立“83后副处级、86后正科级、90后副科级”三个干部储备库,建立动态监测预警和及时补充调整机制,确保年轻干部始终占有合理比例。 转变“大众培训”模式 推行点单式施教 围绕打造“通才+专才”,充分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的统一,强化年轻干部的“八种本领”“七种能力”。 突出政治历练。坚持把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摆在首位,挑选并统一购置发放各类书籍28套,要求学员“日读一小时,月读一本书”,每周开展“理论夜学”,每月开展“悦读思享”。区委主要领导亲自上党课,组织重走红色路线,重温特区建设史等“五重”活动,教育引导年轻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邀请市区老领导、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等与年轻干部一同研学交流,带动和感染年轻干部增强使命意识,拓宽政治视野,增加政治历练。年度计划开展理论学习、实务应用等活动81场次,目前已开展46场次,形成并汇编心得体会6册198篇。 开展个性定制。对班级成员进行DISC个性测验、职业价值观、职业准备度测试,按照“一组一档、一人一案”建立档案39份,并为每位干部定向设计差异化能力素质提升路径图。实行按需“点单”授学,改变以往单方排课没得挑的状况,设置政治素养锻炼、专业赋能训练、素质提升拓展、实战历练考验4大模块,开设情景模拟、沙盘演练等16个子项目培养内容供选择,搭建起“通才+专才”培养平台。 扩大资源边界。与国内知名培训机构进行战略性合作,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新式培训方法引入党政部门,推动资源分享、平台互融、制度共用。联合区工商联、区总商会,开展“海青优才、海企优才共成长”活动,将“海青优才班”成员与168名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分组成立12个学习小组,利用商业资源与企业平台,共同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学习、交流讨论、项目活动,促进思维碰撞、擦出互动火花,推动年轻干部与企业人才共同成长。 转变“自然生长”模式 推行精细化帮带 持续开展精细化、个性化、深度化的跟踪培养和管理监督,帮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尽快成长。 定人指导。选取全区优秀在职领导、退休老干部、专家学者等组成导师库,按照“一名导师+两名年轻干部”模式,组建帮带小组,实行思想引导、业务指导、工作帮带。 定向跟踪。加强与纪检监察、信访、政法机关等部门信息联动,加大对年轻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引导其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采取到法院旁听案件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关爱提醒、咬耳扯袖。 定期评比。引入企业“行为事件访谈”“360°行为评估”等培训方法,结合一线考察、年度考核等工作,动态掌握、分析干部思想状态和实绩表现;日常培训活动推行积分制度,区分“必修、选修”项目,设置公共活动积分,以月、季定时“晾晒”,年底以积分排名推选优秀学员,调动学员积极性与主动性。 转变“温室栽培”模式 推行实战式演练 坚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让年轻干部在改革发展主战场、重大斗争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真挂真压”、锤炼品质、增长本领。 顶岗锻炼阔视野。以“丰富阅历、补齐短板、展示形象”为目的,打破部门、条块、身份界限,着眼学员短板,有针对性地安排到原单位原岗位之外的区直机关、街道、国企或重点民企进行“角色互换、顶岗锻炼”,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每次为期两周,顶岗时实行“与部门负责同志交流一次、与中层科长谈一轮、提交一份顶岗报告、形成一些意见建议、进行一次工作回访”等“五个一”工作机制,帮助年轻干部快速开阔眼界,增进工作阅历与认知。目前已安排两批次16名学员顶岗锻炼,顶岗结束后召开交流会分享成果,共同提高。 一线攻坚长才干。建立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长效机制,结合开展“干部成长深耕计划”,分批安排年轻干部下沉城中村、社区担任网格员助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分组下派到海沧湾新城、马銮湾新城等5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参与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37名学员各自结对征拆一线干部“拜师学艺”,挂钩52个征拆项目;选派3名年轻干部到机场转运、隔离酒店等工作专班挂职等。通过到一线承担急难险重工作,在实战考验中练就年轻干部铁肩膀、真功夫。 调研破题促发展。围绕产业、建设、招商、教育、文旅、卫健等中心工作,每月排出三周,每周一主题,由各小组牵头组织班级到各自主题项目一线调研。根据课题还将分批组织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和华为、腾讯、阿里等大型企业观摩学习。同时,组织年轻干部围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难点任务,分组确定5个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年底组织开展课题报告交流评审,推动成果转化。 转变“论资排辈”模式 推行导向性使用 坚持“谁有本事谁上、谁更合适用谁”,及时大胆使用一批有能力有潜力有活力的优秀年轻干部。 强化刚性选配。持续落实“小步快跑”、每批次研究干部都有年轻干部等举措,在日常干部调配中有针对性地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确保每年度新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中,年轻干部占比不低于15%。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中提出预备人选。 及时提拔重用。坚持“优秀的优先、重点的重用”,对“海青优才行动”中表现优异的干部列入重点培养名单,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需要递进培养的年轻干部及时放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对确有真才实学、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提拔重用,做到既“用当其才”更“用当其时”。行动实施以来,已培养出2名“85后”副处长级、3名“90后”正科长级干部。 树立一线导向。坚持一线考察识别,将多名在基层一线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列入组织重点跟踪培养对象和后备人选。打破部门、身份界限,推动5名经过基层扎实历练的年轻事业干部到区建设局、区人社局等重要岗位挂职。去年以来,提拔晋升年轻干部31人,全部有基层一线经历,形成蹲苗在基层、成长在一线的良好氛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