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湖里区 > 先锋湖里 > 本地聚焦 > 正文

刚刚!湖里重要发布!

2022-06-06 17:40:00  作者:   来源: 湖里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第二场发布会

今天上午举行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湖里区委书记吴新奎,湖里区委副书记陈晓东,湖里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达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吴新奎说,“牢记使命,奋斗为民”是湖里区各级各部门继承优良传统、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1949年10月15日,新中国的国旗在湖里殿前神山插上厦门岛;32年后的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在湖里拉开帷幕。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并在湖里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牢记使命,奋斗为民”是新时代全体党员干部、全区人民对标对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基本要求。2010年9月6日,习近平同志视察湖里区金安社区,要求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对福建、对厦门的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讲话精神,时刻牢记经济特区发祥地的职责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再上台阶

10年间,湖里GDP从737亿元增加到1539亿元、年均增长7.9%,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第四位;

常住人口人均GDP从7.28万元增加到14.92万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去年总量443亿元,成为中国工业百强区;

财政总收入从88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2.8%,其中,区级财政收入从20.6亿元增加到55.6亿元、年均增长11.6%,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获评2021年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二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3.96万元提高到去年6.62万元。

10年间,湖里每年超过70%的财政支出用在了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新建、扩建公办校(园)45所、新增学位超过3.6万个,中考学业评估连续六年居全市各区第一,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区”。

相继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

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8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三是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10年来,湖里始终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的城区环境。

东部旧村整村改造拆迁6.7平方公里,一个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的高素质高颜值城区正在加快建设。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完成104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拆除“两违”720万平方米,正在积极打造既有烟火气又具备现代化城市基本功能的人居环境。

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正本清源等项目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指标全面优化,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是社会治理更加高效

不断深化“大城管”机制,构建党建引领下,以网格化为基础的管理服务体系,获评首批省级文明示范城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深化平安湖里建设,刑事警情总数从2012年的15761起下降至去年的2624起,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在98%以上,获评全省平安先进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企业至上,服务发展”,建设服务型有为政府,不断优化服务企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对区营商环境考核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出台实施“惠台25条”,打造福德文化节等民间交流品牌,兴隆社区“对台服务工作法”入选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正以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精气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湖里区将高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牢记总书记对厦门、对湖里的殷殷嘱托

不断强化特区发祥地使命担当

不断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以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民生福祉的不断进步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当前厦门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针对近期媒体曝光的湖里区文明创建的一些脏乱差等问题,请问吴新奎书记,湖里区下一步将如何改进和加强文明创建工作?

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湖里文明创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大家继续帮助,加大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动员更多的市民居民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中,勇于与各种不文明行为、现象作斗争。文明创建是一项很具体的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需要不断拉高标杆,从零开始。近年来,湖里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坚持全覆盖、高标准、常态化、可持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但是还有很多不足、差距、问题。今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关键之年。湖里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不拖后腿,努力多作贡献。

一是强化机制牵引,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区、街道、社区、网格和各个职能部门常态化的重点工作,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行“大文明+大城管”工作模式,发挥“数字湖里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作用,落实20多项具体问题解决机制,有计划开展家园清洁、楼道清障、占道清理、停车规范、充电集中、缆线整治以及各类修修补补的专项行动,实施公共环境定期清洗、雨天清洗计划,打通一批“断头路”,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美化一批道路街区,让城市更加干净美丽。

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努力培育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发挥1个区级实践中心、5个街道实践所、57个社区实践站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游文晃、全国最美志愿者和巾帼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赵亚娟、全国自强模范谢启明等一批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开展“爱心厦门”活动,汇聚全社会正能量。

三是强化氛围营造,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推行网格动员、社区组织的运作模式,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洁净家园行动。组织开展“我的社区我的家、我的网格我的家”、“百姓金点子,幸福(湖)金钥匙”活动,强化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网格内各单位、各个个体经营户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全区300余家文明单位、500余支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队、8.8万名志愿者的积极性,通过“人人宣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提高全民创建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四是强化为民惠民,让文明创建更接地气。去年以来,湖里区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2个,建成“摊规点”16处29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2100余处、充电桩(口)1.86万个、简易晾晒场所1415个,城中村空中缆线整治已经启动,正在加快前期工作。我们将继续把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围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公共卫生、市场秩序、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让文明创建更接地气,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近年来,湖里东部旧村改造高歌猛进,大规模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湖里区成为岛内大提升的主战场主阵地。请问王达副区长,湖里区在加快提升本岛、推进城市建设、打造高颜值城区环境上,有哪些做法和取得哪些成效?

湖里东部旧村改造是岛内大提升首批重大项目、全市体量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我们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国企承包、安居富民、整村拆迁、片区平衡”的旧村改造新模式,用三年多的时间推动旧村改造从征地拆迁全面转入建设开发阶段;我们突出规划引领和产业植入,坚持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公共社会事业“三公”先行,加快推进高林-金林、五缘湾营运中心TOD等项目成片开发,一座彰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东部新城正在蓄势崛起。

多年来,湖里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蓝图踏步前行,深入推进岛内大提升,在开发东部的同时,统筹抓好繁荣中部、提升西部的重点任务,不断做强城市主核,城区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打造东渡社区老城等一批更新样板项目,完成徐厝安置房等10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07万户居民。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支持政策体系,打造了湖里社、古塘垅社、小林后社等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金山街道后坑社区更新改造和湖里街道村里社老旧小区改造2个住建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湖里街道东渡片区完整社区改造示范项目和殿前街道“神山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带动城中村改造项目。

二是推进安置房和社区发展用地建设。按照“拿最好的地,以最快的速度盖最好的房”的理念,建立健全安置房规划、征拆、建设、返迁、治理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10年间建成返迁安置小区15个、返迁居民约6500人。率先全市探索建设社区发展用地,建成运营社区发展中心6个,其中蔡塘、枋湖等社区发展中心成为全市集体经济发展的范本。

三是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抓好“两违”整治、立面改造、绿化美化、夜景提升等工作,推动建成横贯我区“八山两水”的山海健康步道和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新建及改造105条市政道路,打通10条“断头路”,新增停车位1.5万个,五缘湾湿地公园获评“厦门市民最满意的公园”,仙岳公园、薛岭山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东进、西改、中优、北拓、环湾、向海”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加快推进智慧感知城市建设,加快全域交通路网、全域慢行系统规划实施,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推动湖里区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湖里区基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中考学业评估连续6年领跑全市。请问陈晓东副书记,湖里区在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事业发展上有何经验做法?

感谢您对湖里教育的关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湖里区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10年间新增学位36665个,今年还将新增学位8250个,为历年来最多;我们探索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率先全市完成“校园清凉工程”全覆盖,获评了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区域教育正加快向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迈进。

除了教育事业以外,湖里区还致力于不断改善和保障医疗、文化、就业、养老等各方面民生事业,努力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人心。

一是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健康服务圈。着力嫁接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五缘湾医疗园区集聚发展成势,辖区从仅有3家三级专科医院向拥有13家三级综合(专科)医院转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科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户籍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96岁,获评了国家健康促进区。

二是扩大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覆盖面。建成投用区文旅中心,民俗活动“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打造了民俗文化节、城市诵读节、福德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悦游湖里”文旅活动品牌,借势金鸡电影节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每年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等精彩赛事,为市民带来一场场高水平文体盛宴。

三是织密体系化的基本民生保障网。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就业2.7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一老一小”关爱行动,建成投用7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80张、位居全市第一,建成1个省级、3个市级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开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推进更高水平“两高两化”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请问陈晓东副书记,湖里区作为岛内中心城区,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上有何创新举措和实际成效?

感谢您关注湖里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主要体现在: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我们全面推行“党支部建在小区”“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在职党员到本人居住小区报到”等有效做法,推动全区365个小区全部成立党支部,打造“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小区调解、小区医生、小区警察、小区城管、小区秘书等多项精细化服务受到小区居民广泛欢迎,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升级,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二是建设综合网格。综合考虑管理服务空间、人口数量规模,以实有人口1000~2000人为标准,将全区划分为710个物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员,搭建数字湖里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以物理网格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体系。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明确6大模块1200多项网格任务清单,建立“一网多用、多网合一,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运行模式,实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协同扁平化指挥机制。网格员队伍实行统一使用平台、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识、统一工作服装、统一移动终端、统一办公设置,力求把网格员队伍打造成为代表党和政府形象、服务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落实、具有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综合性全能型的服务型队伍。综合网格建设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深化平安湖里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打掉“套路贷”、欺行霸市、强揽工程等涉黑、涉恶团伙26个,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成效突出,在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大力推进“五安”工程,创建110个5A级平安校园,建成智慧安防小区577个,群众安全感率连续五年超过98%。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拓展以网格化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更加有效、高效、精准、精确的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打造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湖里样本。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靓丽的名片。我们了解到,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保护成效显著,其创新做法和经验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请问王达副区长,湖里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有何特色和亮点?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湖里区生态环境工作的关注。您所提到的五缘湾片区,位于厦门岛东北部,昔日曾因过度养殖,海岸侵蚀严重、滩涂成片,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如今五缘湾片区不仅呈现出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动人画面,公共基础设施等各项配套建设也逐步完善,生态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被誉为“厦门城市新客厅”。五缘湾片区“先保护、后开发”的发展模式,也是湖里区探索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是突出系统治理,下大力气抓好污染防治。聚焦空气、水域、海洋、土壤等四大领域,开展“散乱污”企业、黑臭水体、工地扬尘等专项整治,实施湖边水库、天地湖、埭辽湖等综合整治工程,推动海岸线整治和沙滩修复,完成管网溯源排查3659.34公里,新建雨污水管网20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20公里,基本实现68个排海口晴天污水“零排放”,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三个100%”。

二是突出生态优先,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强城市景观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建设,大力推进“八山两水”十字绿廊建设,制定全省首个山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改造提升仙岳公园,新建灯塔公园、火炬公园、薛岭山公园等6个公园,建成38个口袋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6%,人均公共绿地10.86平方米。特别是在东部片区,湿地公园、湖边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100多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不仅成了城市微气候的有效调节器,更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三是突出广泛参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社区全覆盖,探索建立小手拉大手、分类不准确不收运、垃圾投放点位合并等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在全市各区垃圾分类测评中常年位居第一,“生活垃圾分类湖里模式”被住建部点赞推广。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景区等试点建设,湖里区行政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区级单位。

下一步,湖里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更干净、更绿色、更美丽。

湖里区作为特区发祥地、老工业基地,也是厦门市的经济强区,请问吴新奎书记,近年来湖里区在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6件;辖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企业技术中心24家、重点实验室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众创空间41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6%。“智汇湖里”人才战略深入实施,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646名,湖里创新园创新驿站获评2021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二是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按照“优二进三”“二三产融合发展”和“5+1”重点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新兴金融、旅游文化健康以及建筑业。2021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40.3:59.7,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全区12个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链,钨材料研发与生产中心入选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亚洲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外贸进出口总额、交通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将近一半,51家世界500强企业76个项目落户辖区,入选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辖区内的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是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4.7万户,境内外上市企业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我们探索建立了服务企业网格化工作机制,设立了线上线下协同的企业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全天候提供“店小二”“保姆式”企业服务。积极推行“掌上办”、“秒批秒办”、免申即享服务,“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8.95%。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湖里区转型发展的迫切任务。我们将进一步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研发+总部+委外制造”业态模式,广泛对接创新资源,围绕资金、人才、平台等关键要素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支持企业培育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强化投资项目、企业培育、招商引资、政府服务4个支撑,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