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与经济特区比翼齐飞
2021-12-04 09:45:00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文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厦门日报讯(记者 谢嘉迪 通讯员 乔晓溦)20世纪80年代,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彼时的特区,四面环海、交通闭塞,如何乘上高速发展的东风?敢为人先的特区人敢想敢干:建自己的机场!1983年10月22日,机场正式通航,它是我国首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 40年光阴似箭、沧海桑田。如今的厦门,正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迈进。作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与经济特区比翼齐飞——客货业务高速增长,航线通航全球125个城市,曾经的黄沙荒地,已成为特区人沟通八方、连接世界的“海西之窗”。正因如此,“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活动开展以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厦门机场”)成了人们推荐的高频选项。 ●1983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正式通航 21个月建成彰显“特区速度” T1航站楼 1983年10月建成,面积6300平方米,后因规划调整拆除。 T2航站楼 1993年10月建成投用,作为T1航站楼的补充,定位为短期过渡。经改造后,2012年成为T3航站楼国内区域。 改革开放初期,假如说“四个特区里,厦门最需要机场”,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当时,厦门的对外交通不甚通畅,在“八山一水”环绕下,开车多是崎岖山路,乘火车进福建、再到厦门,需要在崇山峻岭中兜兜转转超过一天。这让想来投资的客商望而却步。 “没有机场,谁会来厦门?”1982年,厦门机场建设正式上马,全国各地的建设队伍奔赴高崎海边,总人数超过一万人,他们即将要创造的,是21个月建成一座机场的“特区速度”。 通过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超常规做法,不到3个月时间,厦门机场便完成建设施工设计图纸;修建过程中,没有食堂,施工人员在修建处搭伙吃饭,放下碗就接着干活;没有专门的休息室,蚊子太多,大家干脆就在工地中间搭起蚊帐睡觉,起身就能继续工作…… 1983年10月,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在黄土漫天、坑洼不平的废旧机场原址上,一个拥有2150米长跑道、2.4万平方米停机坪、6300平方米航站楼的新机场建成了。而在当时,发达国家建设一座标准机场至少也要耗时三年。 为了缓解客流压力,作为对T1航站楼的补充,厦门机场T2航站楼于1993年10月建成投用。T2从建设之初就被定位为短期过渡。为了长远发展,在T2投用的同时,T3航站楼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