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文化搭桥,两岸青年集美逐梦

2021-08-12 17:03:53  作者: 田圆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文化搭桥,两岸青年集美逐梦

东南网8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骄阳化作热情,炎炎夏日,63名两岸青年携手开启一段乡村振兴之旅。8月4日,为期10天的2021年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在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总部大楼落下帷幕。

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历史悠久,与台湾也颇具渊源。这里不仅有连接两岸民众心灵归属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祖庙、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还有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等,处处弥漫着浓浓的闽南味。今年的“手创青村”活动围绕后溪镇山海文明动线——城内村城隍庙周边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具体包括建设闽台文化广场、接待中心暨村史馆、乡村振兴成果展厅暨两岸大学生创作工作坊、山海文明展示墙、闽台特色戏台及五祖拳非遗演武场以及两岸城隍文化祈福广场。

以建筑风貌为基础设计有趣有料的研学配套教材;从两岸历史故事出发,引入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戏剧演绎、舞蹈情景剧、军营体验等趣味化研学模式,设计沉浸式研学课程与线路;把“城内气质”融入“商业产品”中,运用台湾文创理念,从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两岸青年用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短短10天里,大家共拍摄制作了16支短视频,策划了9个主题研学内容且有3支实操,设计并制作了超过20种原创文创产品及IP,提出超过5个空间改造方案并将落地执行,结营仪式上,这些成果展示令人欣喜。

“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让本地居民生活更美好。两岸青年结合本地乡村特性,引入台湾社区营造等方面经验,让乡村振兴更具实效性,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手创青村”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的执行长左星星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创意,也需要村民的鼎力支持;需要专家导师的悉心指导,也需要携手台胞共同参与。

“这是一件很热血的事情”

乡创工作营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集美区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的缩影。2020年,首届“手创青村”乡创研学活动在集美落地,该活动乡村振兴主题鲜明、两岸青年交流成果显著。

这一年来,经过改造后的山后张的“七桃小剧场”,鼓励儿童在玩乐中参与表演,把艺术的种子埋在老剧场的舞台上;城内的霞城电影院是孩子们日常的活动空间,成为各种研学体验的场所之一;大社的品牌活动“咱来办桌”结合了台湾和厦门地区的“办桌文化”,热热闹闹;从第四期两岸青年创作工作营衍生成立的黑猫树屋文旅基地成为城内社区营造的中心,通过与欣立社工共同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和课堂,让居民切切实实感受乡村的变化给生活带来的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方面,台湾起步较早,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尤其是注重“软硬兼顾”,在实施农村社区环境的硬件改善的同时,更重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在这过程中的社区营造工作,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增强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参与度和融入度。乡创工作营的参与者表示,看着村庄在自己的努力下变美,村民生活在自己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这是一件很热血、很有情怀的事情”。

为两岸青年提供更多舞台

集美区内台企多、台商多、台胞多,拥有1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和3个福建省级台青创业基地,以及闽台研学旅行基地。2019年底,集美区入选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后,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先行先试。

今年3月,国台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国家部委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提出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集美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全面推进两岸融合集成改革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模式提供了方向。

通过根植闽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集美区为乡村振兴搭建两岸人才交流平台,也为两岸青年在未来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舞台。据统计,自2018年起,集美区联合辖内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精心设计工作营系列活动,不仅让台湾大学生留下创意,还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从而吸引他们留在集美就业创业,实现了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有250多位两岸青年参与该项活动。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