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教材循环在厦门落地仍有待推进

2021-01-15 20:17:25  作者: 杨珊珊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教材循环使用被呼吁多年,在厦门落地仍有待推进

你家的教材循环使用了吗?

东南网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近日,准备搬家的市民小陈在收拾行李时,清理出了儿子小学六年累积的教材。在问了一圈,周围的朋友都表示不需要后,他只好把教材打包放进了小区的可回收垃圾桶里。

“挺可惜的,很多课本还是簇新的,就这么沦为废纸处理。但大家都说每年学校都会发,用不上。”小陈说。

教材严重浪费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节约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

针对教材浪费的行动也陆续在讨论中前进——从2008年春季起,福建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立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2017年,省教育厅发文,提出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科推行循环教科书。2020年5月,省教育厅在相关文件中强调,要加强教科书的循环使用。

呼吁多年,教材循环使用在厦门落地情况如何呢?记者走访一批厦门的学校,除部分学校身体力行建立一套循环管理机制外,不少学校表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材循环使用还有不少难点需要破解。

学校做法不一

在同安新星小学,教材循环使用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之一。每年,学生们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几门学科的教材大部分来自于从上一届学生手中收回的课本。

“我们学校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好几年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接受度都很高。”学校校长叶福泉说。每年开学初,老师把教材发给学生,一学期结束后再收回,学校还会挑选淘汰一批破损较严重的,按照教育厅的规定补充一定的新教材。

“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很多老师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上课,一些学科的课本即使用了好几年,可使用率还是很高的。”叶福泉说。而为了确保循环教材的质量,每年把书本发到学生手上时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是上一届的同学留下来的课本,请大家也一起爱护课本。

双十中学思明分校也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四门学科中使用循环教材。平常,这几门学科的教材被存放在讲台旁的书柜中,上课前,统一分发课本,课堂结束后收回。在湖里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课的课本都是在学期初分发到学生手上,学期结束后收回。

“一开始,也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带回旧课本跟老师提出疑问,但了解到全校都是这么做的,并且循环的课本质量都还好,也接受了循环使用教材。”岛内一所公办学校的林姓美术教师说。

全面推行有难度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推行教材循环的学校都选择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中开展,然而在一些学校已形成操作制度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尚未推行,或者在试水后中断循环利用。

“之前我们学校也推行过循环使用教材,当时对于音乐、美术等几门学科,我们把60余本教材放在功能教室内,班级学生上课时可重复使用,每年节约了不少教材。”五缘实验学校教务科科长陈海烽坦言,但后来因为多方面原因,学校暂停了这个做法。

“学校因规模扩大,将功能教室改为教室,教材无法固定存放,并且,大部分教材后面留有作业,比如美术等学科,教材后面附的剪纸练习,第一批孩子用完后,其他孩子就没办法练习了。”他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家长,部分家长担心循环使用教材的卫生问题,反映较强烈。原来学校还有一项很好的做法——学校鼓励初三年级的学生毕业后把自己的校本教材、教辅资料捐给学弟学妹,或者分校的同学。遗憾的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这个已经延续了几年的做法也暂时中断。

湖里区某公办小学的一位音乐老师介绍说,她所在的学校几年前也试行过循环教材,但一方面,一些学生保护书本的意识不强,第二年拿到“二手课本”后,不少孩子家长向学校提出了意见,特别是担心未经消毒的旧教材存在卫生隐患,学校只做了两年,便未再继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都是免费提供的,不仅是家长,学校也会觉得不如买新的教材更方便。”该老师说。

家住海沧的邓女士说,自己儿子所在的学校有一段时间也进行过教材循环使用,但第一年过后,就“悄无声息”了,孩子告诉她,因为学校老师觉得“管理起来太麻烦了”。

呼吁统筹管理

“践行教材循环既可节约资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这对学生来说也不失为生动的环保教育,但真正推行时还是存在不少困难。”在采访中,多位学校老师的感受不谋而合。

不少老师表示,循环使用教材“叫好不叫座”,其中,循环使用管理成本太高,卫生消毒成本高等原因是“拦路虎”之一。在厦门各学校内,试水循环使用教材的都是“单打独斗”,各自摸索,缺乏可持续运行的制度和平台。部分学校管理者呼吁,在共享时代,可由教育部门牵头,或发动企业参与建设较为系统、便于操作的共享平台,广泛覆盖大中小学,促进教材再利用的有效“大循环”。

“希望教材消毒的成本能够降低,让循环使用没有心理负担。”陈海烽建议,为了方便教材的再利用,教材编制者在编制教材时,可尝试一些方便重复利用的设计,比如把读本部分和作业练习部分分开,方便再利用时补充印刷练习题。

他提到,他到国外交流时,发现德国等部分国家的教材循环使用情况很好,已成为传统。“德国的教材印刷得很精美,纸质也比较厚,方便再使用,而且教材定价高,客观上促进他们循环使用课本。”陈海烽说,而在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都是免费的,甚至连作业本都不需要学生掏钱,这或许也是造成浪费的因素之一。

“不仅需要家长和老师、学生等个人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育部门、企业、个人携手形成可持续的制度,让教材循环更易实践,形成习惯。”不少老师和家长呼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