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奋进集美 > 集美报 > 正文

嘉庚弟子:与陈经华共事的四十年

2020-05-26 22:13:16  作者: 任镜波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认识陈经华老师已经40年了。我一生工作4个地方10个单位,最后一站是母校,在这里我工作了15年。我于1994年6月退休,退休后的头5年参加筹建集美大学,以后一直在集美校友总会服务,至今也有25年了。在结识陈经华老师之后的40年中,在工作和交往中,我对他的了解和友谊逐步加深。他不仅是我一生中共事时间最长的同志,也是对我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位挚友。

学识广博 为人随和

初识陈经华老师是在1980年。那时我刚从外地调回集美航专。叶振汉校长嘱咐我协助他了解各部门筹备60周年校庆的工作进展情况。我在卓杰华副校长的带领下,到正在布展的校史展览馆走走看看。校史展览馆在即温楼,那是我很熟悉的地方,是我做学生时的宿舍楼。布置展览馆的有三个人,一位是筹展负责人李子平,一位是陈经华,还有一位是教务处的李贵来。陈经华是展览馆的设计兼美工。卓副校长指着他介绍说:“他是英语老师,厦大毕业的,在铁道部当过翻译。”他是我回到母校后认识的第一个老师。看过展览馆布展的内容、文字说明、装帧设计和风格形式,我顿时觉得这位陈老师不一般。一个英语老师能写会画,当属多才多艺之人;大机关出来的翻译官,会干布展这样的实际工作,说明他会干实事,体现了他的人品。我对陈经华老师“一见钟情”,也许就从这时候开始。

那时,我白天工作,晚上爬格子。累了,我就泡杯茶,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边喝茶,边看看小说,听听收音机。看书、听戏、听音乐是我多年的习惯,也是我的自得其乐。一天晩上,我偶然地在《福建文学》上看到一篇题目叫《李石滚买箩筐》的短篇小说,再一看,署名陈经华。那是陈经华老师写的小说,我不由自主地往下看。

《李石滚买箩筐》,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惠安南部的一个农夫。凡人小事,写得活灵活现,富有乡土气息。若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写不出来的。这种感受与过去看“三突出”“ 三陪衬”和“伤痕文学”大不相同。后来,我又听人说,陈经华和骆怀东合作写过电影文学剧本,省文化局的一位领导还为他们的剧本起了片名,叫《梦断天涯》。福建电影制片厂也看好这个剧本。他们两位后来都成为福建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也就是俗称的作家。我打心里喜欢他们,也希望借机向他们学点写作。

1983年5月的一天,陈经华老师拿着厚厚的一包文稿找到我,问能否帮助打印。那时,我是集美航专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属下的打字室有三位打字员,为筹备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他们要打的文件很多,忙得不可开交,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陈经华手中的文稿是他和集美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林懋义合作的《陈嘉庚的故事》,是应广州《羊城晚报》海外版的稿约而写的。我听到书稿是有关陈嘉庚的故事,觉得应该支持,就二话没说欣然答应了。我把这个任务交给文化水平最高的打字员陈祖力,请她帮忙。事后听陈祖力说,《陈嘉庚的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她边打,边欣赏,不亦乐乎。

《陈嘉庚的故事》署名“陈彬”,是陈经华与林懋义的笔名。两人合作,陈经华执笔,林懋义审读。全部有10万字。我私下交代陈祖力,多印50份,准备给几位校领导每人送一份,剩余的留给应邀前来参加校庆的知名校友。校庆时,来校的校友很多,人多书少,校友们只能排班轮流看。领导和校友看了都一致叫好。稿子在《羊城晚报》连载,每周一期,连载三四个月,主要是陈嘉庚兴学的故事。以后,福州的《福州晚报》也连载该稿,题目是《陈嘉庚的后半生》,重点是陈嘉庚抗战和回国参政以后的故事,每天一期,历时两个月。

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一书。因为我曾先后在建瓯和南平两所师范学校工作过,省教委便把我推荐给编委会,建议他们向我约稿。我觉得陈嘉庚先生创办师范教育的思想及其办学理念、宗旨、特色做法等等,为了使这篇文章能达到最高的水平,我转请陈经华老师来完成。按稿约,文章不得超过五千字。陈老师问超过怎么办。我说,“您放开些,尽管挥洒,写完让编辑去处理。”结果,他写了两万五千字,是要求的五倍。文章发表时,没删一个字,没改一个字,一字不差地全文刊发。文章就像他本人说话一样,平实而有点诙谐,侃侃而谈,引人入胜,深受好评。我对他既感激又钦佩,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写文章展开思维的方法与技巧。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