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聚焦集美 > 本地资讯 > 正文

厦门集美:筑资金人才高地 为产业发展赋能

2020-04-01 21:27:13  作者: 林露虹 陈璐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筑资金人才高地 为产业发展赋能

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五年来累计批复参股子基金37支,总规模突破270亿元,稳居全市各区第一

厦门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林露虹 陈璐 通讯员 马亮 卢和萍 图/集美区产投公司 提供从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及产品供应商纵目科技,到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家政服务平台好慷在家;从国内最大的纯女性互联网平台美柚,到在科创板上市的泽璟制药、瑞松科技……这些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都有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的身影。

今日,厦门首个区级产业引导基金——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迎来5周岁生日。五年来,这块扶持产业发展、探索产业招商方向的“试验田”立足先发优势,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基金+基地”模式,打造资金流、人才流的聚集高地,在培植税源、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长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区级产业引导基金的“优等生”。五年来,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批复和设立规模稳居全市各区第一,建成全市首个“产城融合”金融服务高地和集美区首个金融服务“人才驿站”。

市场化运作 创新打造“基金+基地”模式

政府搭台,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形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2015年4月,集美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成立首支区级产业引导基金——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并全权委托厦门市集美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美区产投公司”)以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管理。

市场化的机制基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明确定位。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集美区委区政府把“市场化”贯穿于资本吸引、投资效率、投资激励、增值服务、构建生态圈等诸多方面,着力打造国内最市场化的产业引导基金。

“能不能吸引到优质资本加入,能不能避免‘资本沉淀’,与政府能不能迅速反应息息相关。” 相关负责人表示,“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原则上每2个月召开一次,对于特别优质的基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随时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政府的积极作为不但让基金看到合作的诚意,更是保证资金的运作效率。

除此以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是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运营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遴选基金管理人上,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遵循专家评审机制,由拥有产业、投资、律师、会计等背景的专家组成,联合主管部门进行集体决策,行政无权干预评审结果。而在基金落地后,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只充当“观察员”角色,不干预基金投资的具体事务。

当“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的创新进程也随之加快,与时俱进地把市场需求融入到顶层设计中,市场化的顶层设计形成强劲的“磁石效应”,吸引了像鼎晖、中金、深创投、赛富、梅花等国内优秀基金管理人落户集美。

五年间,产业引导基金政策因应市场变化修订了3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为更加贴近市场,厦门市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结合从与基金对接、谈判中收集到的市场需求、行业痛点,修订了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相关办法。

新政优化了股权投资企业在注册地、返投比例、投资决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资金效率和质量。同时细化评审标准,以制度规范来防范金融风险;鼓励基金在集美多投资,让渡利益给基金管理人或者基金其他出资人,助力招商引资。

在更新政策的同时,集美区委区政府着眼长远,以创新理念于2018年打造了“基金+基地”模式,进一步发挥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和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的叠加优势,吸引优质资本集聚,为政策兑现、基金增值服务以及区域内创新扶持建立起一个实体化“朋友圈”。

“一方面,以资本带动资本,‘滚雪球’式做大落户集美区的基金规模,保证金融‘蓄水池’的活力,为续航经济发展备足‘源动力’;另一方面,以服务带动聚集,通过物理空间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吸引优质资本落地于此、扎根于此,近距离与软件园三期等园区企业交流,既满足他们对优质项目的投资诉求,同时资本也能更好地服务于集美本地产业,一举多得。”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产业引导基金、杏林湾基金聚集区为抓手的“基金+基地”模式,已成为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招商引资的一大特色。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