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港湾为民“点灯”百年
厦门市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样本,写就诸多动人故事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夜幕降临,一列列地铁驶过1号线官任站,站点旁的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还亮着灯。有刚下班的年轻人前来查阅资料,也有人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这温柔的灯光点亮了集美新城的夜晚,也为无数普通人提供了一处精神港湾。
从1919年创办至今,厦门市图书馆“这盏灯”已经亮了一百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说:“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100年来,厦门市图书馆扩建馆舍、典藏文献、提升服务,为市民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扇窗口,在百年岁月里写就了诸多动人故事。
最初起点:文渊井21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因西学东渐在中国萌芽的公共图书馆业态,开办图书馆成为风尚。这年夏天,时任厦门道道尹陈培锟面谕董事等筹设厦门图书馆,以教育界人士周殿薰为筹办董事,将文渊井21号玉屏别馆划作图书馆馆址。在多方支持下,这里很快集中起玉屏、紫阳、博文等书院藏书及社会人士赠书,并添置新书和报纸杂志。周殿薰就任厦门市图书馆首任馆长。
1938年,侵华日军入厦。9月17日夜,厦门市图书馆突然起火,藏书和馆舍化为灰烬。大火的起因至今成谜,但这把火将厦门市图书馆20年来的积淀烧得一干二净。此后多年,图书馆因战乱屡次搬迁,并数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厦门市图书馆”,在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尽管馆址相对稳定,但仍搬过几次家。转变,发生在1988年。
开拓发展:公园南路2号
上世纪80年代末,厦门市人民政府准备搬去湖滨北路,原址公园南路2号即将空置。这栋雅致的风貌建筑,地处中山公园附近,交通便捷环境怡人,一下子就成了“香馍馍”,谁都想要,但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留给市图书馆。1988年8月4日,迁入公园南路的厦门市图书馆正式开放,结束了四处辗转的日子。
也是在同个时期,厦门市图书馆迎来了一位老人——闽籍港商杨贻瑶。年少时,家境贫困的他在厦当店员,闲时最爱到图书馆看书。传闻他曾翻到《商业尺牍》类书籍,在后来下南洋谋生的过程中因此赚得积蓄。上世纪80年代,已在香港创业定居的杨贻瑶回厦重访市图书馆,看着当时还在中山路馆舍局促的厦图,决定捐资720万港元为厦图盖楼。1991年5月,一座五层楼高、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楼,在公园南路2号原机关食堂的旧址上建起。
公园南路2号,改变的不仅是厦图的规模,也为厦图全面发展提供可能。空间拓展后,厦图在借阅服务之外开设了讲座,还将新楼的一层辟为展览大厅,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厦图的“新内涵”让它备受市民宠爱,甚至成为厦门人生活里的重要地标。有读者回忆,当年找女朋友,没钱请吃饭看电影,就邀请人家来厦图,楼下看展览,楼上看书,再去听听讲座,一天就过去了,女朋友后来就成了他的妻子。
创新飞跃:30年四建新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厦门市图书馆开启发展加速度。在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不到30年间,厦图四建新馆,发展速度全国瞩目。
“除了1991年建成公园南路2号这栋楼,1993年我们还在鼓浪屿重建了中山图书馆,2007年文化艺术中心的厦图开馆,2018年集美新馆开放。”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付虹说,如今厦门市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已达8.7万平方米,拥有分馆14个、汽车图书馆服务点15个。图书馆规模的扩大,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更大的范围延伸,尤其是集美新馆的开放,让岛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有了质的飞跃。
同样开启发展加速度的,还有厦图馆藏。如今,厦门市图书馆总藏量达337.2万册,另有电子书刊536万册。在丰富的文献资源基础上,厦图提供给读者的服务从最初的阅览到借阅,再到开展更多形式的讲座、展览、文化沙龙等分众化、分层化的读者活动,越来越多人在厦图找到归属感。据统计,2018年的厦门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480.8万人次,外借文献395.7万册次。2019年截至8月31日,接待读者417.9万人次,日均接待读者1.72万人次,外借文献338万册次。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技术创新是图书馆自我革命和吸引年轻读者的秘密基因。从依托社保卡的一卡通服务到通借通还,厦门市图书馆开启了总分馆建设、网络化建设和自动化建设的新征程。今天的厦图,读者不但可以借阅电子阅读器、扫码下载数字资源、利用馆内导航定位图书,还可以在家中“点外卖”,通过飞鸽传书业务请图书馆把书送到家;不但可以使用采书柜挑选书店的新书,使用预约柜提前锁定心仪的好书,还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自助办证、缴纳押金和获取活动讯息;不但可以在智能书架实时检索和归还图书,在报告厅欣赏最新的院线同步大片,还可以使用市民卡App扫码登录系统……为了增强市民的“信用”意识,厦门市图书馆还是全市第一家白鹭信用分合作单位,用信用连接知识,让市民免押金借书,让这座城市因为信用更温暖。
不变情怀:优化服务为民“点灯”
百年图书馆的发展变迁,离不开的还有图书馆人的坚持和付出。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多人走进图书馆,享用公共文化资源,启迪智慧,温暖心灵。
从公园南路2号到文化艺术中心,厦图把馆内采光最好的区域留给读者,阅览区有落地大窗,还辟出中庭花园方便阳光抵达书架。而馆员的办公室却鲜有窗户,有的一年四季都晒不到太阳。集美新馆开馆前,厦图集齐胖瘦高矮各种身材的员工试座椅,找到所有人都舒适的款式,再去量产。
2014年春运,听闻有外来务工人员买不到票,厦图果断搬出几台网速很快的电脑,在文化艺术中心馆区的一楼阅览区帮大家抢票。帮更多人回家过年是厦图人的心意,但厦图人也有“私心”——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图书馆。“他们说以前看到图书馆这么漂亮,以为要掏钱才能进来,没想到不仅是免费的,还有很多书看,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付虹说,我们期待的就是他们能够记住图书馆,带着家人朋友来到图书馆,真正学会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动于厦图的付出,相关单位后来特地在厦图一楼装了自助取票机,越来越多打工族成了厦图的新读者。
2017年,厦门市图书馆发起一场征文,请读者讲述自己与图书馆的故事。厦图人至今记得一封来稿,作者曾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有空时常来厦图看书自学,没想到因此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厦门市图书馆“这盏灯”改变了他的命运。
【亮点】
1、社保卡作为全市通用借书证:2007年,厦图实现用社保卡作为借书证,这一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次年厦图实现全城“一卡通”,读者在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及分馆、服务点均可“通借通还”。
2、白鹭分免押金借书:厦图在全市率先启用白鹭分开展免押金办证服务,市民白鹭分达到 600 分以上(含600分),可持社保卡和身份证到厦门市图书馆服务台开通白鹭分免押金信用借书服务。
3、全国首创托管型社区分馆建设:基层组织或企事业单位以委托的形式,将其所属图书馆委托厦门市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实现了总馆和分馆人财物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服务水平。
4、全国首批图书馆联合服务模式:厦门市公共图书服务联合体2008年成立,实现了全市图书馆书目联合检索、文献集中编目、借书证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读者活动互联互动、管理人员集中培训等联合服务。
5、集美新馆开启馆内蓝牙导航:集美新馆推出蓝牙导航,将馆内所有重要设备都列入了可导航目标,比如书籍分区、寄存柜、检索机、自助借还机等,甚至精准定位到一本书所在书架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