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样本 写就诸多动人故事
2019-09-20 18:18:15郭睿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精神港湾为民“点灯”百年 厦门市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样本,写就诸多动人故事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夜幕降临,一列列地铁驶过1号线官任站,站点旁的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还亮着灯。有刚下班的年轻人前来查阅资料,也有人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这温柔的灯光点亮了集美新城的夜晚,也为无数普通人提供了一处精神港湾。 从1919年创办至今,厦门市图书馆“这盏灯”已经亮了一百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说:“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100年来,厦门市图书馆扩建馆舍、典藏文献、提升服务,为市民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扇窗口,在百年岁月里写就了诸多动人故事。 最初起点:文渊井21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因西学东渐在中国萌芽的公共图书馆业态,开办图书馆成为风尚。这年夏天,时任厦门道道尹陈培锟面谕董事等筹设厦门图书馆,以教育界人士周殿薰为筹办董事,将文渊井21号玉屏别馆划作图书馆馆址。在多方支持下,这里很快集中起玉屏、紫阳、博文等书院藏书及社会人士赠书,并添置新书和报纸杂志。周殿薰就任厦门市图书馆首任馆长。 1938年,侵华日军入厦。9月17日夜,厦门市图书馆突然起火,藏书和馆舍化为灰烬。大火的起因至今成谜,但这把火将厦门市图书馆20年来的积淀烧得一干二净。此后多年,图书馆因战乱屡次搬迁,并数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厦门市图书馆”,在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尽管馆址相对稳定,但仍搬过几次家。转变,发生在1988年。 开拓发展:公园南路2号 上世纪80年代末,厦门市人民政府准备搬去湖滨北路,原址公园南路2号即将空置。这栋雅致的风貌建筑,地处中山公园附近,交通便捷环境怡人,一下子就成了“香馍馍”,谁都想要,但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留给市图书馆。1988年8月4日,迁入公园南路的厦门市图书馆正式开放,结束了四处辗转的日子。 也是在同个时期,厦门市图书馆迎来了一位老人——闽籍港商杨贻瑶。年少时,家境贫困的他在厦当店员,闲时最爱到图书馆看书。传闻他曾翻到《商业尺牍》类书籍,在后来下南洋谋生的过程中因此赚得积蓄。上世纪80年代,已在香港创业定居的杨贻瑶回厦重访市图书馆,看着当时还在中山路馆舍局促的厦图,决定捐资720万港元为厦图盖楼。1991年5月,一座五层楼高、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楼,在公园南路2号原机关食堂的旧址上建起。 公园南路2号,改变的不仅是厦图的规模,也为厦图全面发展提供可能。空间拓展后,厦图在借阅服务之外开设了讲座,还将新楼的一层辟为展览大厅,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厦图的“新内涵”让它备受市民宠爱,甚至成为厦门人生活里的重要地标。有读者回忆,当年找女朋友,没钱请吃饭看电影,就邀请人家来厦图,楼下看展览,楼上看书,再去听听讲座,一天就过去了,女朋友后来就成了他的妻子。 |
相关阅读:
- [ 09-07]传世典籍存世孤本亮相国家图书馆大展
- [ 09-06]厦门市思明区图书馆展厅开展华侨摄影家老照片
- [ 08-19]厦门市少儿图书馆文灶馆使用高科技辅助科普
- [ 08-15]厦门市少儿图书馆推出“国际大奖小说”书单
- [ 08-15]本周日到厦门少儿图书馆文灶馆 体验裸眼4D“抓恐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