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国行”分享会在厦大举行。(东南网记者 刘玮 摄)
东南网8月3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中国变化太快了,这次走了一趟回来才发现不止是世界不了解中国,我们自己也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了!”8月2日下午,刚刚历时32天,重“走”了中国26个城市,纵横2万多公里后回到厦门的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在出席“重走中国行”分享会时,向师生们分享他此行的收获与感受。
今年春节前夕,潘维廉将自己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寄给习近平总书记,并收到了回信。信中写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你在信中说,很看好中国的未来。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在习总书记的鼓励下,潘维廉教授决心写出一个“更精彩的中国故事”,于是在7月2日,63岁的潘维廉穿着胸前印着“我不见外”的T恤衫从厦大出发,开始了“重走中国路”之行,即重走他25年前曾经到过的中国城市乡村,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包括延安、梁家河等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不仅如此,厦大还将此次行程与“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组建了一支由9名厦大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与潘维廉同行,深入了解社会,保障记录活动进行。
潘威廉分享“重走中国行”的收获与感受。(东南网记者 刘玮 摄)
之所以说是“重走”,是因为1988年,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潘维廉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毅然变卖掉如日中天的企业,举家来到厦大教书育人。任教几年后,在1994年,这位美国人和妻子带着两位孩子从厦大出发,自己开车几万公里,花了四个月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的是看看中国东部和西部差距有多大。“25年前,西部地区生活条件很差,到处是土色的,山都是秃的,路也很不好走,西部的很多城市晚上都是黑暗的,不少地方还停水停电。”潘维廉在分享会上回忆道。
“现如今,不止是东部生活变好了,西部也同样发展得很好,东西部没什么区别了。”潘维廉表示,这次一路走来,最大的变化是道路好太多了,所到之处绿化也做得很好,现在西部城市的晚上也如同我们这里一样,非常的热闹。“我在西部随便采访几位当地的百姓,问他们生活怎么样、这些年变化大不大,他们都会告诉我生活越来越好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这多亏了‘政策好’‘政府好’。”潘维廉直言,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里,随机采访的每个老百姓都能这么说,简直不可思议,说明政府的扶贫政策真的让每个人的生活受益。
潘维廉说,他知道25年肯定会有变化,但是,没有想到变化这么多,他以为中国要用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才会发生大变化,没想到只用了25年他就看到巨大变化。潘维廉幽默地说,此行遇到的人和事,让他再次见识了“中国有普通话,但没有普通人”,深切感受到了接地气的“中国梦”。他表示,在9月底将把本次行程感受到的“25年中国的变化”写成书,再次向世界介绍现在的中国,并期待“再过20年我可以再跑一趟。”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代表学校祝贺潘维廉教授及其团队“重走中国行”圆满成功。他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潘维廉教授此次“重走中国行”见证了中国这些年来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也希望本次活动能进一步在对外合作交流和中外文化交融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