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厦门故事 传播嘉庚精神 作家何书彬采用非虚构文学文体进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 “生活在集美、厦门,处处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影响。”何书彬认为,集美学校“诚毅”校训,是陈嘉庚先生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最好的提炼和升华,越是了解陈嘉庚的故事,越感到陈嘉庚先生的伟大,越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人格魅力。 何书彬说,他更喜欢写本地的文史,写集美学校、写厦门二院的历史,挖掘更多与集美、厦门相关的史料,把厦门的故事和嘉庚精神呈献给读者。 喜欢研究厦门当地文史 更多关注嘉庚精神及影响 何书彬喜欢文史,而且喜欢关注厦门当地的文史,除了关注鼓浪屿之外,他更多关注的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他说,“嘉庚精神”实际上是把传统的修齐治平理想,以兴实业、办教育的形式,无缝地嫁接到了现代商业和公益行为之上。 今年4月,何书彬在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厦大梦,100年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点击量达到7万多。内容主要是写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的经过,引起了众多厦大学子的共鸣。何书彬说,陈嘉庚先生影响了一座城,对于集美、厦大乃至厦门而言,陈嘉庚的影响无处不在。他所居住的集美新城也可以看到嘉庚风格的建筑,也有以“诚毅”命名的广场和道路,这都是大家对嘉庚先生的怀念。 写作要坚持言之有物 更多时间用于查资料 何书彬说,创作的过程非常辛苦,因为从事的是非虚构写作,所以每次写文章都要查找很多资料。他会上网查询很多资料,也会购买很多书,不是正规出版物上出现的资料,他都很少引用。 “创作需要投入更大的激情和精力,如果乐在其中就不感觉累。”何书彬说,“写一篇6000字的文章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更多的时间是在查阅资料,筛选素材,真正写的时间可能只需要半天。”他认为仅仅拥有史料是不够的,在写人物故事时,必须揣摩人物的心态,能感受到人物的感情波动时,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何书彬曾在网上发了一篇写王阳明的文章,读者好评如潮,文章的留言就有6万多条,引起了出版社的关注。很快,他又根据这篇文章,综合十年来断断续续所写的与王阳明有关的文章,用3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部10多万字书稿,去年他的《大明完人王阳明》一书出版了。他说,写作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但一定要坚持言之有物。有时,他也会感觉很累,甚至失去了语感,写不出任何文字。 何书彬 一个媒体人出身的创作者,他所创作的嘉庚故事、厦门二院故事等,集历史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故事性、戏剧性为一体。他采用当下比较新颖的非虚构文学文体进行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先后出版过《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创城记:追寻老厦门印迹》《大明完人王阳明》等作品。(记者:陈满意 通讯员:许安然 来源:集美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