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变少了,村庄却越来越干净
边推进边整改,同安三秀山村因地制宜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方法
三秀山村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村民投放垃圾。记者 洪艳艳 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洪艳艳 见习记者 林燕萍)日前,福建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厦门多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厦门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获得一致认可。
近年来,厦门垃圾分类成效显著,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这过程中,垃圾分类浪潮也逐渐由岛内推向岛外,由城市推向农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伐不断加快。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同安区五显镇的三秀山村,实地探访该村庄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
分类意识渐提升
村庄环境大变样
在三秀山村村口处,四个色系的垃圾桶整齐摆放,看上去格外醒目。身穿绿色马甲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杨瑞华正在清洗垃圾桶摆放处的地面。
“这袋垃圾应该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看到村民小李提了两袋垃圾走来,杨瑞华上前查看了下,特地嘱咐了小李一句。
杨瑞华是三秀山村村民,也是该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高峰时间,她都在村口的垃圾集中投放处站岗,清洗垃圾桶,并指导前来投放垃圾的村民。
三秀山村不大,共有近130户村民。记者绕着村庄主要干道走了一圈,村居小道干净整洁,整个村庄给人一种小而美的秀气感。
“以前两到三户门口就有一个垃圾桶,大家没有分类意识,什么垃圾都往那个桶里扔。”说起以前村里的垃圾投放情况,村民陈桂恋深有感触,以往村民都是将垃圾扔在家门口的垃圾桶里,由保洁员统一清理,但偶尔垃圾无法及时清理,时间长了蚊虫围绕,发散出臭味。如今垃圾分类推行后,村民在家就把垃圾分好类,再投放到垃圾集中投放处,村民意识逐渐提高,房前屋后变干净了,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
逐步推进整改
形成可复制经验
据了解,三秀山村是同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批市级示范村,也是五显镇垃圾分类试点村。
“2017年10月,垃圾分类在三秀山村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也在一直在不断探索改进中。”五显镇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陈千金告诉记者,农村垃圾分类不同于城市,农村垃圾分类一般更为分散,村民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较为缓慢。
一开始,村委会先是将全村的40多个垃圾桶全部换成具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并在全村设置3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安排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
然而,由于垃圾桶过于分散,不便管理。为此,村委会尝试在全村推行“在家进行分类,村口集中投放”的垃圾分类模式。村委会给全村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一个小垃圾分类箱,让居民在家就能做好垃圾分类,再集中投放到村口垃圾投放集中处。
“原本家门口就能扔垃圾,现在要走到村口才能扔垃圾,许多村民自然嫌麻烦。”三秀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江阳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村民垃圾集中投放的意识,村委会在全村推行积分兑换小礼品的激励方式,村民每到垃圾集中投放点投放一次垃圾,垃圾分类督导员会进行一次登记,累计达到一定次数后,可到村部换取小礼品。
入户宣传、奖励机制、分类培训……通过各种举措,如今,三秀山村村民的主动垃圾分类及投放意识越来越高,村民越来越自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推进整改。”陈千金说,希望通过三秀山村这一试点村,逐步完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更多村庄进行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