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二元体制 破解世遗“升级”难题 此次“升级版”的新法规共分六章四十七条,其中推动鼓浪屿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是一大亮点。 天风海涛、小巷琴声、万国建筑……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就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厦门岛西南侧的碧海绿波中,岛上常住人口只有1万多,每年接待的游客却有1000多万人。当许多人都沉醉于小岛的迷人风光、人文景观时,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却有着自己的烦恼——鼓浪屿该如何定位? 回顾历史,鼓浪屿犹如身处历史和时代漩涡中的“美丽小姑娘”,一直被时代赋予各种角色。 上个世纪初,鼓浪屿是中西文化洗礼下的“国际社区”。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气候的变化让鼓浪屿洋派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座“海上花园”的文化旅游价值被逐步挖掘。1988年,鼓浪屿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行列,正式从原来的人文社区变成旅游风景区。 随后,厦门出台政策,陆续将学校、医院和制造业等迁出鼓浪屿,为旅游经济留出“空间”。鼓浪屿作为“国际社区”的功能逐步减弱,大批原住民纷纷撤离小岛。 这种“社区”和“风景区”的双重定位,引发了种种矛盾。曾经被誉为“小香港”的鼓浪屿沦为一个旅游集散地,旅客人满为患,源源不断的“新移民”来到岛上淘金,破坏了鼓浪屿原有的生态环境。 对于鼓浪屿的乱象,厦门市政府一直在设计各种方案,希望改变鼓浪屿混乱的现状,却收效甚微。之所以鼓浪屿变革和管理乏力,其中最大的弊端被认为是“二元体制”。 2003年,鼓浪屿撤区设管委会,这既是偏向景区发展的肇始,也是“二元体制”的发端。此后,二元管理体制始终困扰着这个小岛。 鼓浪屿管委会作为厦门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是负责全岛文化遗产的保护协调,而在属地上,鼓浪屿的环境卫生、街道社区等管理又属于思明区。弹丸小岛,两个“婆家”,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单单执法队伍就有7个,效率低、管理不力,甚至导致鼓浪屿在旅游热潮中的一度迷失——低端业态涌入,富有历史的建筑被改造,烧烤摊的油烟让琴岛风雅尽失。 此次升级版的《条例》就以理顺管理体制和优化执法机制为目标,授权市政府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新法规推动了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整合,并且为下一步体制改革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它授权市政府可以组建综合执法机构,把所有涉及遗产保护区的行政执法权归一个部门来行使,为打破多头执法、破解管理体制障碍提供了接口。”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认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鼓浪屿的管理体制,更有效地推动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她说,和之前的法规相比,这部条例有一个“不变”与两个“变”,“不变的是全市上下保护鼓浪屿文化遗产的决心;变的是管理力度更加严格,从城市环境管理到商业业态管理,再到建设活动的管理都更加严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法规明确了在遗产区内的9项禁止性行为,如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禁止在公共路面倾倒污水,禁止各类烧烤等。鼓浪屿也成为目前厦门唯一对各种烧烤都禁止的区域,力度可谓不小。法规还要求沿街店面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全隔离设施,与街面隔开,以防止气味扩散。这些高要求将进一步提升鼓浪屿的环境品质。 |
相关阅读:
- [ 07-09]厦门鼓浪屿首家文创智能体验店运营
- [ 07-08]名家名曲荟萃 2019鼓浪屿音乐节今日拉开帷幕
- [ 07-08]厦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今日起实施
- [ 07-05]精彩活动不断 2019鼓浪屿音乐节将上演
- [ 07-02]厦门思明百名小学生鼓浪屿唱红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