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率先开展运用先进微生态技术治理受污染水体试点工作
治理前
治理后
东南网7月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立宇 文/图)水面上,朵朵莲花在荷叶映衬下相映成趣;通透的水面下,株株水草微微摇曳,还不时有小鱼穿梭其间……面对这样一幅如画的美景,你肯定不会想到,就在半年多前,这里还是一处让路人掩鼻而过、住家关门闭户,时常被周边居民投诉的黑臭水塘。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山埔社池塘的这一变化,正是集美区受污染水体整治试点工作的缩影之一。
短短半年多 水塘大变样
昨天上午,在灌口镇山埔社这处池塘旁,一位年近八旬的陈阿伯正倚在池塘的护栏上,欣赏着这别致的塘景。
陈阿伯就住在山埔社池塘附近,他告诉记者,在没有整治前,这里就是一个死水塘,又黑又臭,蚊虫又多,大家还什么垃圾都往里扔。不要说夏天,就是冬天,周围的住户都被臭得不敢开门开窗。谈到集美区受污染水体整治的效果,陈阿伯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真没想到,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这个水塘就大变样了。现在,我站在自己家门前,就能看到这样美的风景,心情真的非常好!”
微生态技术 助力池塘变身
一个又黑又臭的死水塘,是如何实现这般的美丽“蜕变”?施工单位杭州沁霖生态的工作人员林成文说:“这要归功于以FBR床为核心的微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据林成文介绍,这是一种综合性生态治理措施,通过FBR床构建,让原本的死水在池内形成循环,其中的污物会被约1米厚的滤料过滤掉;浅水区景观构建中的植物,则把污物作为养分,加以消化吸收;沉水植物构建以苦草为主,在固定底泥的同时,还能把水中的悬浮物吸附并沉降到池底;水生动物系统构建,则是通过鱼类控制丝状藻,虾螺贝分解一些池底腐质物,啃食一些附着在滤床表面的苔藓、藻类等……最终重建池塘自身的生态系统,达到污染物降解、藻类控制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目的。
林成文说,施工前,这处水塘的透明度连水下5厘米都达不到。现在,这里已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透明度更是达到了水下1.5米,水体生态修复见成效显著。待生态池塘系统稳定后,项目维护将十分简单,一般只需把可见漂浮垃圾捞走,其它的内源污染及少量外源污染交给生态池塘自我净化就可以了。
集美各镇街 都将受益
不仅是灌口顶许山埔社、东辉村美场社,集美几乎每一个镇街,都在这轮受污染水体整治工作中受益,如杏滨街道蔡林池塘、西滨池塘,侨英街道南尾井社篮球场旁池塘、南尾井社16号门口池塘、后垵三里真武殿门口池塘,杏林街道内林社区董任社池塘、西亭社区郭厝苑亭路旁池塘等都已治理完毕。
对此,集美区市政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少青这样告诉记者:“良好的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集美区将迎难而上,迎‘臭’而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目前,集美运用先进微生态技术治理受污染水体的试点工作仍在有序地推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