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开讲 郑成功两次提出“通洋裕国” 这次,彭老给她讲的是厦门港、讲郑成功。 1646年,郑成功22岁,年纪轻轻的他就有两次具有针对性并体现其战略思想的进言。 一次是3月,在延平城区(今南平市)向南明隆武帝朱聿键提出《延平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另一次是8月,他对其父郑芝龙劝谏:“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这是“通洋裕国”战略的具体化。 “两次进言,切中时政,核心是开发海利、富国强兵,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战略眼光,体现了郑成功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以商养战,裕国强兵的深谋远虑。”彭老说。 有了“通洋裕国”战略思想的支撑,郑成功随即成立了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彭老介绍,山路五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商行,机构设在杭州及其附近,主要负责采购大陆各地土产货物,运往厦门,销售东西洋;海路五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商行,机构设在厦门及其附近,主要负责贩运从东、西洋换回来的白银、杉桅、硝、磺、铜、铅、麻、木材等军需兼民生物资。 “当时,海路五商各拥有大海船12只,规模庞大。运作方式上,采取陆路采购、海上运销的分工模式,成功地沟通了内地与沿海的商贸往来,突破清廷的海禁政策,独享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彭老说,这种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的做法,使郑氏政权拥有牢固的经济基础。 郑成功还在传统的东西洋贸易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勾连中国与日本、东南亚各地的贸易网络。上贩日本,下贩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交址(越南)、巴达维亚(印尼)、柬埔寨等国。可见,他是世界经济体系最初的参与者,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从中可解决军饷,免除后顾之忧。清军乃北国骑兵,不习水性,通洋有利于扬长避短,在后来15年抗清生涯中付之实践,贯彻始终,成效卓著。 西洋人每年都来厦门购买茶叶 明末清初,郑氏家族占据厦门时,厦门港逐渐发展成为通商口岸。郑成功以商养战,开辟了东西洋贸易通道,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口岸,出洋的航线有东洋、东南洋、南洋、西南洋4条。 后来,许多华侨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闯荡,海商文化随之形成和发展。厦门就逐渐成为“唐山过台湾”、“唐山下南洋”的主要渡口,是渔港、军港、商港三位一体的重要海港,外贸业、造船业、航运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应当说,厦门港的兴盛和繁荣,主要从郑成功时代开始。”彭老说,以厦门港为中心,郑成功拓展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 据了解,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1610年,厦门商人将茶叶运到爪哇万丹,被荷兰人买去,欧洲人首次接触到茶叶。 明末清初,郑成功储贤馆谋士阮旻锡(1627年-1705年,出家后法号释超全),曾写过《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在《安溪茶歌》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诗中记述郑氏政权驻厦期间(1650年-1680年),西洋人每年都派船来厦门购买茶叶,而茶叶的价格,全由郑氏设立的牙行决定,即官方定价,不容讨价还价。”彭老说,“官牙”指官营的贸易商行,这说明,西洋人在厦门购买武夷茶、安溪茶并从厦门港运出。 |
相关阅读:
- [ 06-30]到厦门沙坡尾避风坞听讲古 印尼侨胞带孩子解乡愁
- [ 07-05]一家五口四个青光眼 澳门侨胞远赴厦门求医
- [ 03-07]集美区灌口镇侨胞之家灾后修缮完成 重现生机活力
- [ 02-15]马来西亚侨胞春节期间踊跃回国觅“一带一路”商机
- [ 09-19]关怀走访病困侨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