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渔民故事 领略渔港文化
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沙坡尾活态展示馆二层展示“渔人故事”。(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危婧璟 苏华明)“曾记得,囝仔时,妈妈定定,带我去菜市,买着我爱吃的鱼……”悠扬的阿卡贝拉吟唱的闽南语《鱼歌》温婉动听;身着特色头饰、服装的疍民跳起欢快灵动的舞蹈;幻影成像技术,让“王船巡境”和“烧王船”的热闹场景生动还原……渔歌新唱,渔港新生。6月28日,由厦门思明区厦港街道精心打造的沙坡尾活态展示馆正式开馆,渔港、渔船、延绳钓、送王船、疍民等带有鲜明沙坡尾色彩的元素在一个空间里鲜活再现。
这栋位于大学路42号的建筑将成为沙坡尾的文化会客厅,市民游客可以来这里领略沙坡尾的前世今生,聆听渔民鲜活的故事,更可以参与互动,展望沙坡尾的未来。未来,这里还将链接厦港片区内的文化资源,成为厦港片区文化集散地。
留住乡愁记忆 激活文化生态
“开馆啦。”6月28日上午9时许,疍民张亚叶用力敲响手中的铜锣,沙坡尾活态展示馆这个属于市民和游客的文化会客厅正式开馆。
“六月乌夹黄翅鮸鱼来吃饵;七月吧浪鳁,有通吃阁有通分。”开馆仪式上,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特地选择一首闽南语渔谣,借渔民丰收时的收获之情,分享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开馆的喜悦。
沙坡尾曾有着玉沙坡的美称,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不过,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这里一度落败萧条。2015年,思明区委、区政府将片区列为老城有机更新示范点后,厦港街道以“文化传承、街区自治、产业发展”三驾马车为抓手,不断致力于片区的更新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街区,沙坡尾一直都缺乏一个综合展示文化的窗口。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设立沙坡尾活态展示馆,为大家寻找乡愁提供载体和平台。”王一青解释道。
活态展示馆上下三层,空间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镌刻着历史的老照片、老物件,更通过雕塑场景、纪录影片、AR、幻影成像、体感互动等现代技术全方位重现厦港的海洋文化历史。
其中,一层为沙坡纪事,将整个沙坡尾的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梳理;二层为渔人故事,主要讲述这里的渔民在岁月的磨炼中形成特有的渔业技艺、生活习俗等。
沙坡尾工作坊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表示,这里不仅集中展示渔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用现代的方式去激活、还原、修复厦门港那些留存在记忆和文献里的场景,并通过跟当下生活的衔接而产生新的生活美感。
据悉,沙坡尾工作坊的专业团队将结合展示馆的运营,开展沙坡尾“一日馆长”“公益学堂”“文化年历”等特色品牌活动。
八位“一日馆长”
共商沙坡尾发展
在刚刚启用的沙坡尾活态展示馆,“一日馆长”主题活动随之启动。
作为第八期沙坡尾“一日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化身“讲解员”,从渔港的兴起、鼎盛、蓬勃拓展到产业转型……为市民和游客讲述起沙坡尾的历史。
“这是《清初海疆图说》中的金厦两岛,这是十六世纪中叶荷兰插图绘制的金厦海湾……”在“昔日商港”的展区前,何丙仲介绍起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何丙仲提供的。在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筹备期间,他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大大丰富了展示馆的内容。
“从明代的贸易枢纽,到清代对台交流,再到近现代的渔港,沙坡尾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定位,发挥不同的作用。”长期研究厦门对外交通史的何丙仲认为,历史不是挂在墙上的,有了活态展示馆,市民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沙坡尾。
当日,第二期“一日馆长”、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也来到现场,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沙坡尾渔业文化。在他看来,各种物质和非物质遗存散落在沙坡尾的各个角落,它们都是沙坡尾活态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吸引了沙坡尾历任“一日馆长”到场,大家齐聚一堂共商沙坡尾发展。第六期“一日馆长”朱家麟表示,沙坡尾是厦门历史发展中最经典的切面,古老的历史和摩登的现代城市在这里交汇碰撞。成立展示馆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探索用更好的形式让沙坡尾“活”起来。
“这个展示馆搭建起一个文化的平台,链接起厦港片区内的文化资源。展示馆会不定时发布辖区内中华儿女美术馆、艺术西区、微风乐集等相关文化活动资讯,在交流碰撞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在“一日馆长”们看来,沙坡尾活态展示馆这个市民和游客的“会客厅”,将成为厦港片区文化集散地。
【特写】
七旬渔民很激动:
好像看到我们的过去
对很多渔民来说,沙坡尾活态展示馆浓缩了他们共同的记忆。
“快看,这是贝劳船队,是我们以前工作过的渔船……”在刚刚开馆的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看着墙上张贴的那张老照片,市民黄亚福激动地招呼外甥黄亚发一起看。
“我是一名轮船机修工,当时贝劳船队首航很轰动,我安装过发动机,这个船队专门抓金枪鱼的……”回忆起过去,今年75岁的黄亚福有点激动。
71岁的黄亚发抱着小孙子在展示馆里边走边看,时不时和一旁的舅舅交谈着。“没想到能够看到我们过去工作过的渔船。”黄亚发感慨万千,“我一辈子和海洋打交道,从13岁开始就上船工作直至退休,看到这些照片和物品,好像看到了我们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