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前 已做好职业规划
艺考生宋佳桐和妈妈的高考填报志愿故事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沈淑婷 李巧莉 图/受访者提供)到底要填报哪所院校哪个专业呢?不少考生及家长还在犹豫不决,而湖滨中学应届艺考生宋佳桐却早已做好了规划,不仅如此,她甚至连读研、毕业后的职业都设计好了。“或许有人觉得我想太远,但我从小就是个目标明确的人,想当设计师的梦想从未改变。”小宋说。
或许这就是遗传的力量。小宋的妈妈宋妙音也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1992年,为了填报自己想读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家庭会议上,她力排众议,最终说服了父母,如愿读了自己最想读的专业,至今她还坚守在管理的岗位上。
【本届的考生】
艺考并不是捷径 是实现梦想的途径
姓名:宋佳桐
身份:湖滨中学2019届高三毕业生
规划:打算报考设计类专业
宋佳桐近照
宋佳桐(右穿校服者)与老师合影
宋佳桐是文科艺考生,高考成绩462分。参加6月份的普通高考前,她还经历了艺考,即先通过省考再参加自己选定学校的校考。她报考了全国八大美院中的两所北方名校,专业合格且全国排名理想。艺考和高考分数出来后,按照她首选校的分数折算方式及招生计划,她入读自己喜爱的设计类专业几乎十拿九稳。
为何选择北方的高校?小宋说,她喜欢北方,因为觉得亲切。
小宋从幼儿园起就学画,后来也接触过演讲、器乐、写作等,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很多人的梦想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而我非常坚定,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动漫或服装设计师,开办一个独立工作室,最好还能带带学生。”小宋说,对于她的梦想,家人都很尊重和支持。
艺考之路并不轻松。在多数高三学生都在紧张冲刺时,艺考生必须有所取舍,小宋先主攻艺术课程。那段时间,她在杭州的画室里苦练,并飞往各地考试。因为最后一所报考学校的考试时间较晚,她直到3月5日才回校恢复文化课的学习,是湖滨中学最晚回校备考的一批艺考生。
“参加校考特别辛苦,每天练到凌晨2点是常事,一大早又要继续上课,到底用掉了多少颜料和纸张,自己都记不清了。”小宋说,繁重的训练让她得了颈椎病,有一次压迫到神经她还吐了,但她就休息了半天,第二天继续练,“我就想着一定要奋斗到目标达成,从没想过放弃。”
3月份是小宋感觉最难熬的一个月,刚刚返校的她要尽快赶上“大部队”的学习节奏,而此时校考的成绩还没出来,“很久没看到试卷上那么多字了,成绩也不是很满意。”小宋说,在陈静、陈惠云等老师的鼓励下,她放下校考的事情,全力准备高考。“4月份校考出分了,我更安心了,我想,只要我足够努力,目标一定能达成。”
这段时间,就在其他考生还在为如何填报志愿绞尽脑汁时,小宋已经去一家辅导机构担任助教了。“我希望自己尽早接触学生及家长,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室培养学生早早打好基础。”小宋说,上大学后,她还计划考研,到国外的艺术院校进一步学习,“创办工作室并招生是我的最终目标”。
小宋想告诉大家的是,美术艺考并不是捷径,而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只有够坚定和努力的人,才能抵达最想去的地方。
【当年的考生】
父母要尊重孩子 先定专业再选学校
姓名:宋妙音
身份:盛医堂中医门诊创始人
经历:1992年入读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年轻时的宋妙音
和女儿一样,宋妙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是矢志不渝,上大学前,她就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宋妙音是北京人,1992年高考考了600多分,她毫不犹豫填报了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决定也成为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工商管理专业很流行,是那个时代很热门的专业,就像学英语一样,一度是潮流。”宋妙音说,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专门开了一个会议。她父母从事的都是桥梁设计工作,特别希望她能继承衣钵,也填报桥梁设计专业。“但我一直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就想读工商管理。”宋妙音说,她当时还跟父母“打保票”:“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绝不辜负你们对我的培养和希望,并且我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父母最终被说服了。挑选学校时,父母提议:“你从小就生活在王府井,不然你就在城区里选所学校吧。”这次宋妙音听从了父母的意见,选择入读中央财经大学。
毕业之后,大部分同学的工作和专业并不对口,但宋妙音却从未脱离过自己的专业:企业主管、企业总经理、集团总裁……如今,她自己创业并致力于推广中医文化。“当初高考志愿选择的专业和大学,在我的人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宋妙音说。
为什么特别青睐工商管理专业?宋妙音说,从小读书的时候,她就是班委,不仅为班级事务出力,还特别有领导管理能力。她开玩笑说,她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特长,只能说比较擅长管理,有领导能力。
女儿宋佳桐也遗传了她的这一特点。“佳桐比我更厉害,明明学习时间很紧张,但她还能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班级事务上,特别有集体荣誉感。经常是她教育我、影响我。”宋妙音说。
对于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遇到的困扰,宋妙音认为,填报志愿时,家长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且要先确定专业,再来挑选学校。“读大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让自己成为能够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