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化价值 厦门的地名也有一些诞生于特殊年代,或者被赋予特定的“符号”意义,比如厦门第一条新马路取名为“开元路”,还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路”等。 随着社会进步,地名的演变也拥有了更多文化涵养,有的地名还被赋予了德育教化功能,如“忠孝里”“信义里”等。何丙仲说,这些地名虽未必跟厦门的历史文脉有太多关系,但也不脱离传统文化范畴,既有纪念意义,又有德育教化的功能,是地名演变的一种进步。 在诸多地名中,也曾出现了一些“全洋”地名。在五缘湾片区,佐世保路、惠灵顿路等“洋文”名字道路来自于改革开放后和厦门建立联系的外国友城,传递了厦门国际化的包容态度。但在厦门,也有部分事实上和外国没有什么关系的突兀洋地名出现,对于这种现象,何丙仲直言“感觉很不好,有种‘文化殖民’的感觉”。在他看来,地名作为老百姓最经常接触的文化符号,应当更多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厚重沉淀中汲取灵感,以此来唤醒国人内心的传统文化情愫。 “在确定地名上,应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把一些怪、洋地名规范调整过来。”在何丙仲看来,地名设置应该尽量做到文雅有内涵,对此他建议,政府部门也可以征集一批具有较深厚文化功底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城市地名设置当中,集思广益,多进行推敲、考量,共同传播正能量。 记者手记 记住城市的“乡愁” 有新路名出现,就有旧路名消失。 究竟有多少旧路名“悄悄地走了”?2007年地名普查的结果显示,厦门自明清以来有1150个地名消失,占目前6700多个各类地名的1/6。 造成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还是历代区划调整和城市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新旧更迭中,传统在消失,而有些新城区使用的新地名“贪大、媚洋、求怪”,公众的认同感普遍较低,一些地方的地理和历史脉络都会因此中断或消失,曾经的故事只能默默地躺在故纸堆中。 规范地名,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还要让大家从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中“记得住乡愁”。此外,地名保护虽迫在眉睫,却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构建起既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遗产又兼顾城市建设的地名保护体系。 总之,规范地名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们更有文化自信,避免浮躁和媚俗,也需要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 |
相关阅读:
- [ 06-17]福清思明诏安三地联合办书画作品展 引发热烈反响
- [ 06-14]厦门思明一小学生误吞两徽章 卡住喉咙急送医
- [ 06-14]福清思明诏安三地书画联展明日在厦开展 持续至6月23日
- [ 06-14]厦门思明警方“南征北战” 半个多月捣毁17个诈骗窝点
- [ 06-14]厦门思明法院自主设计 人民陪审员统一制服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