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上台手术 医生一旁操控
闽西南首例机器人手术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顺利完成
厦门日报讯(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罗超 王思佳)6月12日,闽西南第一个机器人“医生”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闪亮登场。当它在手术室里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快速而精准地切下肺癌肿块时,一旁“观战”的外科大夫们齐齐喝彩。
手术台上的风云一刀
医生在操作台上指挥 机器人在手术台上手术
12日下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比成人还高的机器人手术系统矗立在墙边。手术台上,第一医院胸外科于修义主任熟练地在患者胸部开了3个不足1厘米的操作孔和1个约3厘米的辅助操作口,并将机器人的机械臂置放到患者胸腔部位,调整好角度,胸腔里的画面放大后清楚地显现在显示屏上。
与手术台相隔几米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教授坐在操作台上。他一边观察放大十余倍的胸腔三维影像,一边轻握两根控制杆从容指挥。机器人手术系统把姜杰所操作的技术和方法转化为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后传送给机械臂,机械臂再根据指令实施手术。
很快,机器人顺利完成手术,成功切下肺癌肿块。手术视野很干净,出血量不到5毫升。
“机器人手术系统集多项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概念,在外科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姜杰教授介绍,手术时,外科医生不再亲自操作手术器械,而是在远离手术台的操作台上观察立体腔镜的手术画面进行操控,外科医生的手术思维和具体操作,由机器人来具体执行。
深藏不露的“舞林高手”
机械臂比人手更灵活 还能滤除抖动等细微误差
这位神秘的机器人“医生”,没有可转动的头,也没有能走路的腿,其核心部件是4个比人体胳膊更加粗壮的机械臂。这4个大家伙看似笨拙,却能灵活起舞。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段机械臂“跳舞”的视频,轻快的音乐中,4个机械臂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摆动,非常灵巧。
这些“舞林高手”能很好地模仿人手的动作,并且突破了人手的局限性,功能十分了得:人手最多有5个自由度,而机械臂有7个自由度,可以在540度的空间里灵活运行,是人手活动范围的3倍,在狭窄空间中手术更显其优势;技术再精湛的外科医生也难免会手抖,机械臂则能滤除抖动等细微误差,比人手的动作更精细、更稳定,避免了术中因手抖动划伤神经和血管等意外的发生。而且,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摄像头能将人体内的图像放大10倍—15倍,三维立体成像,解剖结构显示得非常清楚。因此,机器人手术更安全、更彻底、更精准,尤其在复杂高难度手术中具有独到优势。如果说传统的胸腔镜、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代表,那么,机器人手术堪称“精准微创手术”的典范。
正因为机器人手术精准又微创,病灶切除彻底,患者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更轻微,术后感染和并发症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短、身体恢复快。
经严格培训方能操控机器人
传统的胸腹腔镜手术 机器人“医生”都能做
机器人手术在全球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上有4000多台机器人手术系统,十多年来已开展了80余万例手术。我国机器人手术系统共有80多台,开展了约10万例手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的为闽西南首台。
在很多领域,机器人手术都能大显身手。“机器人手术可广泛应用于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肝胆胰血管外科等。凡是胸腔镜、腹腔镜能做的微创手术,机器人都可以做。”姜杰教授同时也强调,机器人手术并非万能,机械臂操作需要比较大的腔隙,像眼部、颅脑、体表手术等并不适合。
姜杰教授告诉记者,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取得资质后才能开展机器人手术。他本人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受过机器人手术的培训。目前,包括姜杰教授在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有数位医生接受了相关培训。接下来,医院其他学科的外科医生也将外出培训,机器人手术将会运用得越来越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从理论上讲,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手术。比如,医生在厦门的操作台上操控,机器人在泉州的手术室为患者手术。然而,实际运作中会受到信号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这一技术壁垒一旦攻破,跨城甚至跨国远程手术将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