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当代艺术伏脉重兴
——聚焦首届厦门当代艺术国际交易博览会
当代艺术品形式丰富多样。图为一名观众被一尊铁丝制成的装置作品吸引。
厦门当代艺博会名家名作云集,图为荒木经惟作品《画心》。
东南网6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文/图)6月6日,首届厦门当代艺术国际交易博览会(下称“艺博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艺博会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艺术厦门博览会组委会(下称“艺术厦门”)主办,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家画廊和艺术机构云集厦门,并带来各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是厦门全面聚焦当代艺术的开始。”艺术厦门负责人滕丽表示。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厦门就已经与当代艺术产生联系。彼时,“厦门达达”等艺术新潮的涌现,不仅让厦门成为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还孵育出一批新锐当代艺术家,乃至走出国际级的艺术大师。
“当代艺术在厦门的线索其实一直存在。”专注于行为艺术创作的厦门当代艺术家曾焕光表示,如果艺博会的举行能够让当代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那当然是厦门之幸”。
“厦门达达”的初啼
“如果说传统艺术是2G、3G,那么当代艺术就是4G、5G。不管你懂还是不懂、接受还是不接受,当代艺术已经来了。”曾焕光的工作室建在厦门东坪山的一处小悬崖上,在山丘和植被的掩映中,可以瞥见厦门城区的一角。在他看来,与城市和话语的中心保持距离,才能获得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曾焕光师承于黄永砯——上世纪80年代“厦门达达”艺术运动的旗手。而今,黄永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1983年,不到30岁的黄永砯与林嘉骅等五名青年艺术家在厦门举行“五人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展出84件艺术作品,其中不乏抽象水墨、油画以及实物拼贴、金属焊接雕塑等在现在看来充满实验性的作品。虽然展览只对部分艺术业界人士内部展出,却引起了厦门市群众艺术馆纪乃进(笔名纪泰然)等人的关注。在群众艺术馆支持下,黄永砯等人组成“厦门现代美术研究室”,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展览。
纪乃进跟黄永砯同样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但两人相差数十岁年纪。“他们的作品可能跟当时的艺术界风气格格不入,但在我看来却是自然的艺术表达。”现已年届耄耋的纪乃进对记者表示,浙江美术学院有丰富完备的世界艺术资料库,他在学院求学和留校工作生涯中,早就对类似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理念司空见惯。
1986年,厦门现代美术研究室举行“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的公开展览,在国内艺术界一度造成轰动。1986年11月17日《中国美术报》头版刊登黄永砯的文章,对这次艺术展进行专题报道。
“其实,‘厦门达达’当时虽然没有遇到阻力,甚至得到多方支持,但是也没有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曾焕光表示,在那个年代,大众普遍对当代艺术没有审美基础,“厦门达达”提出的诸多艺术主张,也难免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厦门达达也就陷入沉寂,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惊鸿一瞥。
当代与传统之辩
30年弹指,厦门经历了沧桑巨变,乘着经济特区的改革东风,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建构与城市品格、国际潮流相匹配的人文环境,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艺术厦门”开始谋划在厦门举办当代艺术博览会。近年来,当代艺术在国内外艺术界的浩大声势,与30多年前和者寥寥的情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10年前,台湾艺术市场上,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占比可能是4∶6,那么现在,这一份额对比已经来到7∶3,甚至8∶2。”中国台湾画廊协会会长钟经新对记者表示,这一趋势与世界艺术市场大气候相关,“只要引进国外画廊和艺术资本,那么传统元素就必然被挑战。要发展当代艺术,一定不能自我设限,而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放下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偏见”。
“当代艺术的兴起与市场体系有关。相较而言,兴起于西方的当代艺术,市场体系更为健康、成熟,有着专业化的分工,也能够更高效地与世界艺术接轨。”北京艾米李画廊创始人李颖举例说,“艺术家理论上不应直接触碰消费市场,而应该只专注于创作;画廊则负责对接、拓展市场,提供后续服务和保障”。但在传统艺术领域,这一点仍然没有形成通行惯例,自然难以获得艺术资本、机构的青睐。
当然,对陈旧体系的杯葛,并不代表对传统元素的陋见。相反,在当代艺博会现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俯拾皆是。
例如,在强调“只做当代艺术”的艾米李画廊展位中,却辟出主要空间展陈新水墨大师刘云的画作。“刘云虽然采用传统水墨颜料,但大量采用了以色块为主的西方油画技法,不仅将中西绘画元素熔于一炉,也体现出当代的审美趣味。”李颖说。
北京树美术馆这次同样带来了艺术家许英辉的几幅水墨作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徐英辉,抛弃了殿堂上的学院传统,转向远古的民间传说寻求滋养,描绘《山海经》中瑰丽奇绝的意象。“我们引入当代艺术金融保险的模式,客户可以将艺术家的作品‘试挂’在空间中,充分体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树美术馆负责人蔡蔡介绍。
“厦门当代艺博会经历了多年筹备,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展开思考。”“艺术厦门”负责人滕丽表示,当代艺术在西方兴起以来,一直坚持批故革新、打破传统,这种勇气和思想固然值得敬佩和学习。但中国当代艺术经历40年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西方的思路,如果长此以往丢掉了东方根性,那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很难站得住脚。
在滕丽看来,当代艺术已经是一股不可拒绝的潮流,“厦门如果不举办纯当代的艺博会,将会自绝于大多数顶级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但是,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等已经占领制高点的情况下,厦门也必须要找准新的定位,才有突围赶超的可能。“因此在此次艺博会筹备工作中,我们注重当代艺术体系与中华文脉传统的接续。”滕丽说。
再拥当代为时未晚
厦门刚刚向当代艺术敞开怀抱,很多艺术机构便纷纷抛来橄榄枝。在他们看来,厦门、福建具备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和先天禀赋。
“此前,当代艺术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但近两年来,这个市场也出现回调。”蔡蔡表示,在这一情势下,艺术机构不能一味瞄准拍卖市场等“飘在云端”的高端市场,也要拥抱新兴地区和大众消费市场。从这方面看来,厦门完全具备抢占下一波艺术市场先机的可能。
“厦门拥有深厚的艺术传统,福建更是艺术大省。许多福建走出的艺术大家已经成为国内艺术界执牛耳的大师巨擘。近几年,保利等拍卖机构纷纷进驻厦门,以及我们这次高规格参会,都是因为看重这里的发展潜力。”李颖表示。
“一个艺术高地的兴起与民众素养有关,但也需要文化艺术事件的带动和催化。”李颖说,“厦门达达”是艺术事件,当代艺博会也是艺术事件。不一样的是,这次事件的覆盖面远比30多年前要更加广泛。
在她看来,艺术事件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普及艺术体验和常识。“厦门几十年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带来艺术品消费需求。”李颖说,但是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许多民众不知道从哪里购买艺术品,艺博会就可以率先为这种需求打开一扇窗口。
“当然,光有艺博会是不够的。”李颖表示,厦门必须要通过艺博会促进画廊等一级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打造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才能真正在全国乃至全球当代艺术界拥有一席之地。
台湾的先行经验,也足可成为厦门当代艺术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艺术台北(Art Taipei),即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已经举办26届;与此同时,台湾也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风向标。作为发起人之一,钟经新认为,艺术台北和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培育起了一个专业、成熟的收藏家群体。
“当代艺术收藏级市场有着较高的知识门槛。”钟经新介绍,作为艺术品消费市场的金字塔尖,藏家群体必然要经历一个培训、学习、成长的阶段,“每个藏家都需要深入了解藏品作者的经历、风格、流派,并不断修正自己的收藏体系”。而今,台湾很多藏家已经成为自己专精艺术领域的权威,“甚至比画廊等专业机构还了解艺术家”。
而今,“艺术厦门”已经跟“艺术台北”结成策略联盟,滕丽带领的专业团队也开始在艺博会的基础上,就两岸当代艺术交流展开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在和艺术台北筹划更多藏家互访的行程,让厦门以及周边地区的本土藏家,到台湾学习交流收藏经验。”滕丽表示,更进一步的,艺术厦门也希望打造链接各方面资源的平台,成为厦门艺术生态的功能内核。
“去年底,我们在厦门磐基中心成立了常设机构,希望借这样的一个‘艺术会客厅’,建设开放、包容的结构,让艺博会上汇聚起来的资源实现常态化流转,持之以恒地滋养厦门艺术生态圈的发育成长。”滕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