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会开启一条助学路
翔安人林清江组建帮扶志愿队,三年多来助学139人次
林清江关心帮扶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
2016年的一场普通同学聚会,促成一支助学志愿队伍的成立。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颜梅丽)他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三年多来却坚持帮扶贫困的孩子;他少言寡语,却凭借一腔热忱,组建了一支助学帮扶志愿队伍,吸纳70多名志愿者加入,动员上千人次捐资助学。他是翔安居民林清江,三年前的一场同学聚会开启了他的爱心之路。
同学聚会剩余款项
促成助学队伍建立
2016年春节期间,林清江的母校巷东中学举办95届6班同学聚会,共有50多人参加。聚会采用AA制,每人事先出一定的钱,聚会后结算还剩1000多元。大家在群里讨论怎么处理剩下的钱,林清江提议:“如果退回去,每个人分到的也不多,何不把这部分钱捐给贫困学生,也算是做了一桩好事。”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在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的牵线搭桥下,巷东中学95届6班将1000多元捐给翔安区特殊教育学校。林清江将照片发到同学群,同学们很受触动,决定再次捐款,希望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那一次,他们共捐了七八千元。
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帮扶活动,开启了林清江行善的“开关”。他希望将帮扶行动继续下去。在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的帮助下,他成立了鸿风善行助学帮扶中心。初中同学的爱心捐款成了启动资金,不少人还在他的带动下,成为志愿队成员。
定下每月帮扶目标
钱不够就自己再捐
“如果不是亲身走进这些家庭,我都不知道孩子们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林清江说,有一次,他到内厝镇一个贫困孩子的家里,一进家门,一阵酸楚就涌上心头。这个孩子的家在一层破旧房子里,昏暗的墙面上贴满了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获得的奖状,有二三十张,成了墙面的唯一装饰。
林清江说,孩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离家出走,他与奶奶两人相依为命,生活比较清苦。孩子曾问过奶奶:“奶奶,如果你不在了,我还有没有办法读书?”林清江一直记着孩子说过的这句话。他还发现这个孩子少言寡语,但他与孩子之间年龄差距大,于是让年纪相仿的儿子与他沟通,希望打开他的心扉。
贫苦孩子的生活状态对林清江的触动很大。初期,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个月至少慰问一名贫困孩子,资助1000元以上。但那时,他也遇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刚开始捐款者较少,就靠着林清江和几名志愿者的爱心捐款,远远不足。
林清江是普通电力工人,工资不高,而且是单职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每次快到慰问日子时,如果慰问金没凑齐,他就自己再捐一部分。他说:“我可以省吃俭用少花点钱,但帮扶行动不能断,不然志愿队很容易就解散了。”
妻子受触动加入助学
同学鼎力支持渡难关
一开始,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林清江没有告诉她。林清江的妻子说,丈夫一到双休日,不是在家整理材料,就是往外跑,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后来有一次,她坚持跟着林清江“行动”,才发现丈夫忙里忙外是为了帮助贫苦孩子。她的触动很深,也毅然加入志愿队伍,成为丈夫的助手。
“我的个人能力、资金有限,如果靠我一个人蛮干,这条助学之路肯定走不远。”林清江说,幸好他遇到不少热心人士帮他出谋划策,他的同学杨献章就是其中之一。杨献章不仅在志愿队资金紧张的时候鼎力支持,还负责开通、运营公众号和微信群,将善行传播出去,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
林清江等人的善举感动了不少人,一些本该是受助的对象,也反过来帮助别人。林清江说,有一位单亲妈妈,一个人带孩子生活本就不易,还经常捐资帮助贫困的孩子。还有一个他帮扶过的小男孩,主动提出来要去慰问其他困难的孩子。
据统计,从2016年初到今年2月底,林清江带领的志愿队已吸纳70多名志愿者加入,感动上千人次参与捐资助学,帮扶过139人次,捐助资金7万多元(不包含物品捐赠)。
林清江回忆,有一个长期受助的小女孩,前年考上同安一中。得知被录取后,她第一时间给林清江打电话报喜和感谢。“那一瞬间心头热热的,这是我们坚持助学最好的回报。”林清江说。
记者手记
记者跟随林清江走访部分贫困家庭。一个高一年男生,外貌清秀,性格乖巧,在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唯独内心像被锁上一样,不愿与人交流。旁人问一句,他只轻声应答三五字。一旁的奶奶很自责,她说孙子从小与她相依为命,她担心其他孩子欺负孙子无父无母,所以一放学就赶紧把孙子带回家,不愿意他到处乱跑。常年疏于与人交流,加上家庭的因素,孙子越来越不喜欢开口说话。
林清江说,像这样的孩子,他接触过不少。尽管志愿队想帮这些孩子变得更阳光一些,但苦于没有专业人士,他们无从下手。如果可以,志愿队希望有专业人士能加入团队中,帮这些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