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邬眉 通讯员 管轩 陈智明 文/图)1990年12月30日,厦门岛内小东山田野的沉寂被九响开山炮打破——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从此,小东山上燃起了高新技术发展的熊熊火焰。
此后20多年里,火炬高新区坚持产业招商,推动主导产业从无到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提速换挡。2018年,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全市第一,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云知声研发全球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人工智能)芯片
抢先布局
“厦门芯”迸发强劲脉搏
集成电路俗称“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是厦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链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厦门芯”迸发出强劲脉搏,成为业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面对这样的成绩,你可能很难相信,在2013年以前,厦门的集成电路产业还一直处于荒漠式状态,然而不到10年时间,厦门的集成电路便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蜕变,这当中,与园区在招商时,坚持以龙头企业项目为带动,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生态圈的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原来,早从2014年起,园区便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缺芯弱屏”的短板,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招商,引进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晶圆代工企业——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厦门市共同出资,建设起海峡两岸合资建设的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
去年2月,联芯宣布成功试产采用 28纳米 High-K/Metal Gate工艺制程的客户产品,试产良率高达98%,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已投产的技术水平最先进、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让“厦门芯”有了与业界产品较量的底气。
在联芯这个“领头雁”的带动下,火炬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吸附器”作用不断升级。去年8月,全球第四、台湾第一的IC(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旗下的星宸IC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火炬高新区,预计总投资10亿元,计划2018年实现营收2亿元,并维持快速增长态势;9月,由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云知声研发的全球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人工智能)芯片在厦实现了量产,促进厦门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进一步突破……
在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IC(集成电路)中国”峰会上,10个“2017-2018年度‘IC中国’优秀产业园区”名单出炉,厦门火炬高新区位列其中。
据了解,该奖项由工信部直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评出,以园区集成电路产值、规模以及近年的成长性为主要衡量指标,这意味着,荣获该称号的火炬高新区已跻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优等生”行列。
强链补链
“工业粮食”丰收在望
今年4月,厦门美日丰创光罩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工,将于6月出货,预计今年产能将达4000片。据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爱钦介绍,美日丰创的入驻,正是基于火炬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上,有针对性招商、有计划性补链的产业发展目标。
美日丰创可提供不同尺寸的光罩
据介绍,光罩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生产集成电路的“胶卷底片”。“全世界能够生产光罩的先进工厂不超过十家,此前,大陆主要高端晶圆厂商使用的光罩多依赖国外进口。”刘爱钦介绍,将美日丰创光罩项目落地,不仅可成为联芯配套,扩大联芯产能,增强竞争力,同时,可吸引更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聚集厦门,强化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对厦门市乃至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以强链补链为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一直是火炬高新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通过梳理主导产业链发展规划线路图,实施“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招商路径,火炬高新区内已聚集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200家,并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材料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
美日丰创无尘车间
其中在晶圆制造环节已形成了三条各有特色的集成电路晶圆线,即联芯12英寸晶圆厂已经投产,目前已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已投产的技术水平最先进、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三安集成6英寸砷化镓生产线已试产;此外还有瀚天天成、华天恒芯、芯光润泽等3个涵盖碳化硅外延、芯片和模块的产业链项目正在建设。
在制造配套方面,引进了鑫天虹等设备及材料配套项目和台湾美日光罩等关键配套项目。而在IC设计环节,目前火炬高新区共引进了紫光展锐、优讯等70余个设计项目。
与此同时,火炬高新区还积极与台湾排名前10位的IC设计企业、基础性平台企业深入洽谈,加速推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动本地设计企业在本地晶圆制造厂流片,加速完善本地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配套,做大本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
2015年以来,集成电路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集群之一,产值连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火炬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