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市惠民生
——厦门生态文明指数全国领先的背后
白鹭盘旋、碧波荡漾,大小岛屿错落,公园树绿花红……如今,厦门马銮湾已从一片鱼塘变身生态“小清新”。施辰静 摄
五缘湾湿地公园 施辰静 摄
4月22日,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组在京发布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报告显示,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人均GDP等17个指标的评估,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数得分80.94分,达到A级水平,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
东南网5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优异成绩的取得,源自厦门长期以来对“两山”理念的积极践行与不懈坚持。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多年来,厦门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活垃圾分类、“多规合一”、空气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机制、绿色金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出有效做法和经验。通过厦门这个窗口,一条涵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中国之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打造 高颜值
白鹭盘旋、碧波荡漾,大小岛屿错落,公园树绿花红……如今,厦门马銮湾已从一片鱼塘变身生态“小清新”。
巨大的转变,源自厦门于2016年2月启动的马銮湾片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作为马銮湾新城的先导工程,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马銮湾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日前完成了分段交工验收,水陆域界限更加明晰。
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五缘湾、杏林湾、马銮湾、东坑湾等一个个昔日封闭沉寂的湾区,海水水质显著改善了,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预留出更大更优空间。
不仅如此,厦门的生态修复还海陆统筹一体化实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完成水系生态蓝线保护范围划定。2018年,全市9条小流域和筼筜湖、五缘湾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小流域周边污染源清退全面完成,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6处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国家专项督查。
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大手笔泼绿入画,每年投入数亿元全面开展“四边”景观绿化提升工作……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以独有的生态改善方式,展现出了城市的高颜值。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2%,居民无论住在何处,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4.09平方米,可谓“一路一景、步移景异、时时有花、季季有彩”。
厦门还在全省率先实施《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办法》,各部门联防联控应对轻微污染天气,让“厦门蓝”成为厦门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抹色彩。2018年,厦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作为,厦门呵护了山清、水绿、城美、天蓝的城市生态大环境。“清新的蓝”和“怡人的绿”,也成了厦门恒久的骄傲。
绿色崛起 高素质
翔安下潭尾湿地公园种植了580亩红树林,将用20年的时间“消化”掉厦门会晤期间产生的所有碳排放,通过碳中和项目,真正实现零排放;10万吨级巨轮靠泊海天码头,在港16个小时、用电2万千瓦时,却能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噪音”……厦门在呵护“清新的蓝”和“怡人的绿”的同时,也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进产业转型中,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释放发展红利,形成双赢局面。
近年来,厦门紧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以产业转型为环境承载减负。
以厦门软件园二期为例,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却汇聚了包括美图、美柚、4399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互联网企业。从2008年至2016年,软件园产值从90亿元增至701亿元。
目前,厦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5∶41.7∶57.8;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1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8.8%,全市142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收1089亿元,同比增长15.5%;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平板显示、旅游会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航运物流5条产业链群产值(收入)均突破千亿;产业创新进一步提升,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占全省一半,一批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优势也变成经济优势。以“双千亿”为抓手,厦门的发展迈向高素质。统计显示,2013—2017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GDP)从3018亿元增加到4351亿元,但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9.63%,水耗下降20.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分别下降25.6%、21.86%、19.67%、24.19%,下降比例超过全国一倍以上。
绿色发展还突出体现在项目建设为生态让路上。
在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整合为“一张蓝图”后,厦门发现规划用途相互打架的“图斑”高达12.4万处。海沧一块星级酒店规划用地被发现在“一张蓝图”划定的生态控制线内,经协调改建成大屏山公园。
对资源的节约型利用,也是厦门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大举措。2017年,厦门市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保持在28.6万亩以上,年单位GDP耗地下降6.53%。2016年用水总量6.39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仅16.9立方米,远低于4.0%的省级指标要求。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一升一降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厦门市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
全民共享 幸福感
“未吃完的面包,包装袋不能跟着扔进厨余垃圾袋子里。”跟女儿女婿在厦门居住了两个多月,来自漳州农村的老林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在厦门生活,也跟着文明不少”。
当前,厦门构建了“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生活垃圾分类也被纳入校本课程,推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化。
事实上,厦门城市漂亮、市民素质高,给每一位来厦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公共汽车上让座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7年底开始,厦门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以社区书院总部、社区书院指导中心、街(镇)社区书院指导站和村(居)社区书院教学点四级服务管理体系,形成“总部+教学点”组织架构,通过开设兴趣小组、特色讲堂,搭建活动平台,让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上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322家社区书院,占全市社区(村居)总数的63.2%。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厦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让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据了解,自2016年6月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保工作决策部署,制定并深入实施《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划定海洋生态红线,让控制线成为“看得见”的硬约束。
截至目前,“行动方案”制定的36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对应的58项改革成果也已出来54项,其余4项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并率先探索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切实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厦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是厦门实现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行动目标的关键一年,厦门市将继续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在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再进一步,并对已出台的成果的跟踪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估,对制度上有创新突破、群众获得感较强的成果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和提升,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